一对矛盾:
两条路线:
两个战场:
三个阶段:
三个政权:
中日矛盾
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中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
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9、2)
国民党政府
日扶植的傀儡政权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伪满洲国
汪伪政权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的斗争即解放战争的背景
(防御与反攻两阶段及《中国土地法大纲》)
:
一、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1945、8—1946、6)
1、背景:
重庆谈判(-10)
政治协商会议()
抗战胜利,阶级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
:
国民党:
共产党:
“真内战,假和平”
“争和平,盼民主”
:
: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力强大,
有美支持;
没做好内战准备的压力,
不愿背负发动内战罪名
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力量相对弱小,
盼望和平
重庆谈判
国民党目的:
拖延时间为发动内战准备
希望把战争的罪名加于共产党
共产党目的:
代表人民争取和平,表达自身求和平态度
团结教育广大人民
结果: 签署《双十协定》
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斗争焦点:
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政治上取得主动权, 赢得民心。
意义:
(任未达成一致)
时间:
地点:
结果:
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初
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重庆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
1、防御阶段(1946、6——1947、6)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运动战)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陕北;山东)
2、反攻阶段(1947、6——1948秋)
(1)经济:
(2)军事:
土地改革(时间、文件、目的、内容、意义)
刘邓挺进大别山(时间、部队、意义)
3、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
4、胜利阶段
(1)北平和平谈判(背景、结果)
(2)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1949、1—1949、4)
130万人
430万人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1948年秋
280万人
365万人
土地改革: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颁布:
内容:
目的:
影响:
激发农民革命热情,壮大革命力量
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为什么大力支持解放战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战争的胜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