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及其发生原因,提出一系列的护理对策。方法:输液前实行编号、姓名双核对机制;输液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结果:使安全隐患渐渐减少,从而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率。结论:开展儿科门诊输液专业化管理能提高服务质量,消除输液存在的隐患。
关键词:患儿;静脉输液;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77-02
由于儿科病人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尤其是婴幼儿对口服给药不能配合,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会依病情需要而选择静脉给药,因此使门诊小儿输液量逐步上升。为了确保输液安全,我们对儿科门诊输液室2012年5月~2013年10月小儿输液出现的安全隐患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患儿输液的安全性明显提高,从而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安全隐患分析
:医嘱的缺陷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医药市场活跃,新药不断推出,医生对新药的规格、小儿每公斤体重用药剂量不熟悉,导致药物剂量与患儿实际年龄、病情不符。二是新药不断出现,配伍禁忌对照表公布相对滞后,无法核查,导致不合理配伍用药,使的两种以上药物混合后发生反应。
:第一,部分护士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给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部分护士由于患儿的家长在旁边就会紧张,不可能一次静脉穿刺成功,而静脉穿刺不成功,家长就会指责护士,导致护士更加紧张而发生差错。第二,部分护士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在给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未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患儿的家属异常紧张,会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干扰护士的操作,甚至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第三,部分护士不重视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宣教。部分较小的患儿由于天性活泼、好动,经常会出现将输液针被拔出的现象,使得静脉输液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由于缺乏相关疾病知识,部分家长为了缩短输液时间,私自加快静脉输注速度,导致患儿发生心力衰竭、水肿等。
:个别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如注射液里有杂质,粉剂不能完全溶解等,还有些药物外包装相似,极易造成视觉混淆,如地塞米松被当成病毒唑,头孢噻肟钠被当成头孢他啶等。
:门诊输液室患儿及家属人员较多,环境较乱,护士的工作量较大,导致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而且大部分家长对"一针见血"的期望值很高,在没有达到满意时对护士有意见,护士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与患儿家长很容易激发矛盾,引起纠纷。
: 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家长照顾方法不正确或穿刺的原因引起局部药液外渗。二是因患儿对输液心理反应强烈,自我约束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经常出现用手牵拉头皮针,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外。
:一是患儿因素。由于小儿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特别是婴幼儿一旦输液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不能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护士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将延误抢救时间。因1~3岁的患儿好玩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区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加重病情,而顺从孩子的意愿带其到室外走动或逗留。但一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
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