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书写人生
【摘要】《末代皇帝》主题深刻、电影语言手法纯熟。本文通过视听语言角度,进行整体风格的分析,探寻这一阐述历史与生命的典范电影作品。
【关键词】视听语言;蒙太奇;影视人物塑造;叙事结构
贝尔托鲁奇以西方人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讲述了古老东方帝国最后一帝――溥仪的一生。该片荣膺了多项电影大奖,深具艺术价值。用电影阐述历史,用电影阐释生命,让我们走进《末代皇帝》。
一、视听语言分析
(一)两条叙事线索
平行蒙太奇的叙事结构。影片开端讲述的是 1950 年一列火车护送满洲国战犯溥仪回到中国,溥仪在车站的洗手间内企图自杀,他望着镜子,镜头推向镜中人物面部的特写,过度到小溥仪被迎进紫禁城的场景。在奶妈温柔的怀抱里安然入睡又切换到冰冷的盥洗间水泥地上,被监狱长呵斥醒来。色调对比十分明显,由柔和暗黄的暖色调立刻变成了青色的冷色调,给人心里极大的震撼,“是非成败转头空”,命运在巨大的时代背景下让人难以独自把控。
(二) 色彩的运用
各个场景色彩浓烈度与人物情感息息相关。紫禁城的城墙在把溥仪接进宫的那个场景,是一种暗红色的影调,在溥仪回忆的部分基本是红色与橙色的的基调。夕阳与故宫红墙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元素,真实自然,又象征中国的皇权时代的衰落。
在太和殿,小皇帝溥仪刚刚登基时,前方是黄色的布幔,明黄色乃是帝王之色,小溥仪奔向一片明黄之中仿佛是重生,但是帐幔随风飘起,他因没能够得着而若有所思,这一细节暗示着溥仪一生的尊严、皇权对他来说是飘忽不定、虚幻缥缈的。
(三)用光
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斯托拉罗为叙述溥仪在动荡变革的历史时期无法掌控自己命运这一悲剧设计了光线运动总谱“:中国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环境――高墙内,总处在屋檐、阳伞的阴影下,所以我们为影片设立了一种半阴影基调…光,对于被包围在阴影里的皇帝,不仅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意味着自由和解放。随着溥仪的成长,他不断地认识了社会,不断地试图超越外界对他的控制,这是个不断获得光线的过程,在光线处理上是个不断加进自然光的过程”。
影片的开始,是一列吞吐着云雾的火车,仿佛一条长龙,周围站立着隐约的士兵们,而烟雾,仿佛风雨,开篇给人一种严肃的味道。完全运用自然光下的实景拍摄,深刻还原历史,色调较为灰暗,这是对溥仪现在身份的交代。火车上载的全是需要劳教的犯人,溥仪再也没有了皇帝的身份,颇有些孤寂,一种灰调的表达,大有“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的落莫。
二、主题的深刻
在紫禁城的任何一处,任何事物,总是能令人想起皇帝的存在。看似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却困住了溥仪一生的自由与梦想。紫禁城的红色大门,是他生命中的一道枷锁。他所拥有的,只是傀儡般的人生。在电影里大门仅打开了一次,便是溥仪离开紫禁城去建立满洲国的时候,这是本片的高潮之一,这道门的开启意味深长。颓废的不仅仅是精神,紫禁城的红墙也已经褪色。绿瓦也破败不堪,几乎每个角落都布满青苔。“我们能感觉到贝尔托卢奇导演对溥仪悲剧命运的表现归结于‘理性的崛起,悲剧的诞生’。”溥仪并不是一个历史的罪人,而是有一丝善良的庸人,面对无常变幻的历史风云,他也是无能为力的,阐释了一个西方视角下的东方世界。西方人贝托鲁奇“站在一个特别适合他的有利角度,对消极、原始、柔弱甚至静默倦
光影书写人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