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化工三期启动项目建议书
1 项目概况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化工三期启动项目
建设单位: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
。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青海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省属企业,公司位于中国最大的干涸内陆盐湖-察尔汗盐湖,是中国唯一的大型钾肥工业生产基地,是青海省四大优势资源型企业之一。,现有职工5000余人。现全集团有2个控股子公司,4个分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3个参股子公司,1 个国家级技术中心。集团现拥有200万吨钾肥生产能力,资产总额达到84亿元。
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65190万元,,%,(已扣除增值税返还)。
。
盐湖集团位于享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盐湖氯化钾资源量53980万吨(批准工业储量14500万吨)、氯化镁405935万吨、氯化锂1204万吨、氯化钠555亿吨,氧化硼768万吨,均居全国之首。此外还有溴、碘、铷等元素,整个盐湖的开采价值超过12万亿元,盐湖开发和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0年5月,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开工建设,2005年生产钾肥90余万吨,2006年实现达标、达产,产量达到105万吨,使盐湖钾资源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开发。随着盐湖化工一期、二期的开工建设,钾资源得到进一步延伸开发,钠资源、氯资源开发也已经拉开序幕,但总体开发规模不大,还处于初级阶段,
镁盐、钠盐、煤炭、石灰石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整个循环经济产业链还无法完整构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的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和产业政策措施,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自2005年10月27日国家六部委批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后,按照“一区四园”的空间布局构想,工业发展逐步摆脱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萎缩、停滞局面,“十五”期间开始向大规模、高效益方向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资源勘探和利用提上了新水平,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统领下,提出了全面开发利用青海省尤其是柴达木地区各类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宏伟规划,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努力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大力发展壮大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金属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制盐和盐碱化工、冶金、煤炭业、建材业、中藏药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有效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工业产业群,积极推进盐湖、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融合,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突破,加强工业
“三废”治理,实现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重点培育“一区四园”及8条工业带,打造3大化工基地,建设8个百万吨级产品,形成3个千万吨级生产能力,积极发展6个国家重要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建设2个国家主要产品生产地。基本改变目前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少,基础化工原料少,制约关联产业发展的被动局面,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业并举、繁荣经济的发展态势,使柴达木地区形成门类齐全、互补循环、高效环保的区域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运行体制、政策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努力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柴达木地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使柴达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明显降低,废物排放量明显减少,把柴达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以“资源开发、综合利用”为核心,以“高度利用、低度排放”为特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青海省经济发展具有盐湖、煤炭、油气、金属矿藏等几大资源优势,青海煤炭、油气、石灰石等资源在西部地区并不具有优势,从储量和可利用量以及开采、运输成本上与新疆、内蒙等地相比都没有竞争力。柴达木地区的资源价值总量估计在20万亿元人民币,而其中盐湖资源价值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青海的盐湖资源具有储藏量大和独特唯一等特性,是青海最具优势的核心资源,而且盐湖资源与煤炭、油气、石灰石等其他资源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盐湖资源开发利用能够带动煤炭、油气、石灰石等其他资源的综合开发,盐湖资源开发也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套与支撑。因此只有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化工三期启动项目建议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