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练习题
名词解释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其他人那里自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里,通常把第一语言之外的语言统称为第二语言。
3、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
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它涵盖性很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外族语、标准语、方言等。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与“母语”相通。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除了天然物质以外,人所创造的一切。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等。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对外汉语教育的目标: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其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出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律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习得: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某种能力。习得是无意识的,无需专门的老师,专门的教学。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迁移:旧习惯忽对学习新习惯产生干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会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叫迁移。正迁移,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当第一语言的某些语言点跟第二语言相同时就可能出现。负迁移,也叫干扰,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
干扰:负迁移,也叫干扰,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
中介语:中介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介乎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产生的原因包括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情感过滤:也称为屏蔽效应假说。输入的语言信息有时没有被吸收,即使最容易的,已经理解了的输入也不总是被吸收。人类头脑这种语言现象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的作用,称为“情感过滤”。造成过滤的是一些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处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等。这是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深远意义的假说。
语言学能:有的学生其他科目学得很好,但是学外语却十分吃力,这说明第二语言习得需要一些特殊的素质,这种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的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化石化:语言学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的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
16、i+1原则: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i表示学,也就是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i+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水平,输入的语言应控制在i+1程度上,让学习者跳一步能够得着。如保姆或妈妈对孩子的讲话。
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练习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