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瑙莱坞”
日前,电影《天降雄师》在上海召开发布会。有媒体报道,大明星成龙在发布会上被好莱坞巨星约翰?库萨克唤作“大哥”,感觉很有面子。因此,无论什么时候,美国好莱坞以及好莱坞影星,都很是吸引眼球。
其实,在非洲的尼日利亚还有一个电影“瑙莱坞”(Nollywood),完全能与好莱坞相媲美,只是“没有好莱坞那么吸引眼球而已”。“瑙莱坞”多以巫术元素作为电影特色,“施法、中蛊、发疯、悲剧、降魔、解蛊”这样的叙事套路,同样让人开心。
据悉,目前“瑙莱坞”每年电影产量已超过2000部,这个数字让其成为继美国好莱坞和印度宝莱坞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影视基地。
巫术是电影特色
非洲的尼日利亚电影尚未兴起时,在非洲大陆的音像市场流行的是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和香港电影。
如今,在“瑙莱坞”电影中,也依然能看到“山寨”这三类电影风格的痕迹。
据悉,尼日利亚早期出品的电影中会添加很多歌舞。很显然,这是在模仿印度的宝莱坞。如果让一个华语文化圈的影迷看部“血本”打造的“瑙莱坞”动作电影,他会有种在看二三十年前的香港B级影片的感觉。
“瑙莱坞”电影发展之初,的确走的是“模仿之路”。但随着制作技术的娴熟,尼日利亚电影逐渐开启了自己的风格,魔法、巫术,可以说是“瑙莱坞”电影的一大特色。
1992年,《奴役下的生活》上映,这是尼日利亚电影业的开山之作。电影讲述了一个尼日利亚男人沉迷于巫术不能自拔,不惜牺牲爱妻,最终疯狂的故事。
时至今日,巫术元素依然是“瑙莱坞”电影的特色。一部典型的“瑙莱坞”电影,大多数是按照“施法、中蛊、发疯、悲剧、降魔、解蛊”这种叙事套路展开。这样的故事手法还影响到加纳等西非国家,现在加纳出品的电影中也开始加入了巫术元素。
据了解,巫术在当今的西非社会依旧根深蒂固。每年1月,在西非国家贝宁的古城维达,还会举行隆重的巫毒文化节。货摊上陈列着的草药、毒蛊、死蛇、猴子脑袋等“巫蛊”,冷不丁地就会让来此的游客“胆战心惊”。以尼日利亚的邻国加纳为例,从表面上看,加纳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但巫毒文化深植于当地社会,基督教的牧师常当众施魔法,治疗信徒的顽疾,据说瞬间能让瘫者站立行走,令观众瞠目结舌。
“瑙莱坞”利用电影的戏剧化叙事,把民间神话故事、巫术元素成功嵌入日常生活中,以家庭伦理剧讲述人间悲欢离合,如同“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电影版,但故事结局又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皆大欢喜,这很符合西非观众的口味。
主要以碟片流通
“瑙莱坞”拍片速度之快,说来让人咋舌。
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只有十天到半个月。爱情、家庭伦理是“瑙莱坞”电影的主要内容。
“快”的同时,还有“低成本”。
通常,一部“瑙莱坞”电影拍摄成本含片酬在内,仅需两三万美元。
在非洲的尼日利亚,电影产业结构不完整,没有专门的影视基地和专业团队。拍电影时,有时就直接由摄像师手持DV录像,拍摄场地不是在居民家,就是在办公室或旅馆中,这些都极大压缩了电影的拍摄成本。
拍摄结束后,制作方直接把影像制作成DVD格式,制作成影碟,再向市场销售,这就是“瑙莱坞”电影的发行模式。一部“瑙莱坞”电影出品后,常能卖出数万张光碟。
基本不进电影院的“瑙莱坞”电影,与西非的经济、社会环境不无关系。
在西非,通常情况下,一张电影票售价在6美元左右,
非洲的“瑙莱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