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百问(连载三)
13、如何分清智慧城市“虚与实”的标准规范体系
十多年来,各类信息化项目都在强调标准规范,但政府投入还存在一定距离,企业为保私有标准产品的推广更不愿意提出实施方案。写方案时,可以列出供参考的标准就达儿十、上百个,但多数的标准仪仪是“雾里看花”无法落地,这些部属于“虚化”标准。
智慧城市“实化”标准,实际上并不复杂,主要途径有三:一是编制各类业务需求规范、关系型与非关系型数据格式规范、软硬件产品与各类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调用接口规范、软件与各娄应用系统测评规范;二是标准规范最核心的应是向全社会开放,即政府投资形成的成果技术可以企业私有,但业务与数据应用,政府应向其它各单位开放,进而形成细化的标准规范。传统企业私有的标准规范绝不能称是智慧城市的标准规范,这是最实的一点:三是标准规范一定是成体系的,实践证明单标准很难发挥较大作用。
14、如何创新城市运营方式,确保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时代,必须解决城市运营模式的新难题。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多是由政府投资,单位各自分散运营;经济效益好的应用系统由运营商、企业独立投资形成独立的体系。
智慧城市时代应创新投资机制,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良性的运营机制。
15、如何认识智慧城市项目有无经济效益辩证关系
目前,随着信息消费理念的强势推出,全社会都朝着有经济效益的领域加大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但是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大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有部分基础类项目是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的,如政府的综合管理系统整合与升级,城市基础数据库体系建设与完善,城市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与完善,一部分政府对社会的服务管理系统,城市各类信息系统交换平台,标准规范体系的编制等等。
智慧城市时代,这些无经济效益的项目将只能由政府买单进行规划与建设,也可采取由政府利用“城市资源”置换投资商的资金进行建设。
百姓的需求是希望城市服务功能尽可能多,收费项目尽可能少,即百姓希望城市的智慧水平与经济效益是反比关系。而政府与企业是想把所有开支都推向社会,政府不花钱或少花钱,企业多挣钱。而对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加快,各级政府及业界定要全面研究这一问题,找出和谐的解决方案。
16、如何让各城市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作用
当前,城市真正意义上的可应用的大数据并没有形成。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大数据”不是某类占用存贮空间很大的数据,而是城市儿十乃致几百个应用系统按统一格式标准形成的、可供各种维度综合利用的数据。
城市未形成真实意义的人数据,原因在于城市信息化工程的总体初步设计没有跟上。在过去的20年中,起初由于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相关步骤,要完成得如何也并没有相关标准,于是各单位及所属部门自行规划与建设,将原本一体化的城市建设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独立的应用系统,每个系统
“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这样导致了在后期谁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孤岛,并以各种理由维持着。
而到了智慧城市叫代,则必须解决城市一体化总体初步设计,形成城市业务系统统一业务需求规范、统一软硬件产品与各类应用系统接口标准,才能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在统一的业务与技术标准规范设计而前,原有的各类信息系统按统一业务需求规范、数据库格式标准,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整合升级。
作为提供技术支撑的各类IT企业来说,都非常热衷于操作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百问(连载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