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火炬·天津大麻花
在每届奥运会开幕前的70天,都会举行火炬接力跑仪式,运动员举着每届各具特色的火炬点燃圣火、接力圣火,直到开幕式点燃赛场的主火炬台。不过,在笔者看来,运动员举着的火炬很像天津大麻花。
那位说了,奥运火炬和天津大麻花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扯在一起呢?是的,但依老朽愚见,它们之间还真有点关系。说有关系,其一,是它们所含的义都与火有关;其二,是它们的形,形似龙蛇。
奥林匹克火炬仪式起源于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故事,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古希腊的奥林匹亚山是众神的栖息之地,当地人们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隔4年就要祭祀一次众神。在圣地奥林匹亚祭祀时,人们还要进行短跑竞赛活动,哪个运动员首先从祭司手中接过火把,把火神普罗米修斯前祭坛上的圣火点燃,他就是胜利者,他还将被视为英雄而受到人们的尊敬。火,在希腊的历史上代表着创世、再生和光明。而现代奥利匹克圣火点燃仪式与古希腊一脉相承,也是由女祭司在奥林匹亚点燃,同时宣读运动员誓言。这种火炬传递的力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们追求团结、友谊与世界和平的象征。
有趣的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有着与火有关的神话故事与民俗。
著名的结构人类学家李维斯陀(Claude Levi-Strauss)曾经将中国古代的寒食节与欧洲中古复活节及四旬斋(Lent),以及南美洲若干印第安人的神话与习俗作了比较。他所感兴趣的是,在差距这么大的时空里,这些几乎完全相同的仪式、习俗与神话是如何“同步”产生的。
根据《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清明部》所云:“按周书司?@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陆?《邺中记》曰: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食之,中国以为寒食。”
从寒食仪式与介之推神话内容上,我们唯一可以找出其连带关系的是“火”的因素,但李维斯陀却从结构分析中发现其中的熄火与点火的对比,煮熟与生冷的对比,其所表达的信息是点火∶禁火;煮熟∶生冷;文化∶自然的人类文化思维历程。
人类古代季节性的仪式与传说之间有着一种“任择关系”。换句话说,意识与传说(神话)之间本来并无真正的关联,或者说,仪式的背后并不真正有一个戏剧性的“本事”,但是为了保证仪式的合理执行,“必须”要借用动人的传说来支持它,即使老百姓不一定明其道理,也能易于了解成俗举行,这就是神话传说的辩证关系所在。明白了这个道理,您就会理解为什么寒食节背后有介之推,端午节背后有屈原。那《三国演义》本是文人编出来的故事,似乎就没有关老爷在桃园叩头结拜之事,但是,当您在桃园景点旅游时,可千万别说这是子虚乌有,不然会招
“板砖”的。
我国民间将寒食节禁火一事与介之推(绥)传说连在一起最早记载见于汉蔡邕的《琴操》:
“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也。晋公子重耳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后演变为寒食)。”
把介之推与寒食连起来的则见于晋陆?的《邺中记》:
奥运火炬·天津大麻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