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发展文献综述
张粒植物学 21107016
1 概念及相关内容
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ie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等在意大利的一次科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这个概念,该英文词汇由蛋白质的“prote”和基因组的“ome”拼接而成,并且最初定义为“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1]。然而这个定义并没有考虑到蛋白质组是动态的,而且产生蛋白的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容易受它们所处环境的影响。目前认为蛋白质组是一个已知的细胞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包括所有亚型和修饰的全部蛋白质[2]。蛋白质组学就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提示蛋白质的功能与细胞的活动规律。
2 蛋白质组学的分类
蛋白质组学从其研究目标方面可分为表达蛋白质组学和结构蛋白质组学。前者主要研究细胞或组织在不同条件或状态下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这将有助于识别各种特异蛋白[3],目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在这方面开展的最为广泛,其运用技术主要是双相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以及图像分析系统, 当对感兴趣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时可能用到质谱。由于蛋白质发生修饰后其电泳特性将发生改变,这些技术可以直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并有助于发现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如糖基化和磷酸化等[4] 。
结构蛋白质组学的目标是识别蛋白质的结构并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酵母双杂交系统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时常用的方法,同时研究者也将此方法不断改进[5]。有研究者最近发现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时通过纯化蛋白复合物并用质谱进行识别是很有价值的[4]。
3 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
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在表达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最为广泛,其分析通常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运用蛋白质分离技术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第二步,应用质谱技术或N末端测序鉴定分离到的蛋白质;第三步,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存储、处理、比较获得的数据。
蛋白质分离技术
这类技术主要是电泳,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双向电泳技术,其他还有SDS-PAGE、毛细吸管电泳等。除了电泳外还有液相色谱,通常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二维液相色谱(2D-LC)。另外还有用于蛋白纯化、除杂的层析技术、超离技术等。
双相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这是最经典、最成熟的蛋白质组分离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但主要的技术进步(如实验的重复性、可操作性,蛋白质的溶解性、特异性等)是在近lO年取得的。它根据蛋白质不同的特点分两相分离蛋白质。第一相是等电聚焦(IEF)电泳,根据蛋白质等电点的不同进行分离。蛋白质是两性分子,根据其周围环境pH可以带正电荷、负电荷或静电荷为零。等电点(pI)是蛋白质所带静电荷为零时的pH,周围pH小于其pI时,蛋白质带正电荷,大于其pI时蛋白质带负电荷。IEF时,蛋白质处于一个pH梯度中,在电场的作用下,蛋白质将移向其静电荷为零的点,静电荷为正的蛋白将移向负极,静电荷为负的将移向正极,直到到达其等电点,如果蛋白质在其等电点附近扩散,那么它将带上电荷重新移回等电点。这就是IEF的聚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发展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