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环境保护 马哲论文.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环境保护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空中到地下,从地面到水面,各种环保新技术的应用,将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打造成为一届绿色的世博会。而汇集了各国环保理念的实际行动则让参观者大开眼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满了整个世博园,人们通过对生活态度、理念的思考和畅想,描绘出一幅未来舒适住宅与怡人家居的美妙画卷。在画卷里,21世纪的住宅、居家、生活新思潮——节能、环保、绿色、和谐,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88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十分重视自然生产力,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质上看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
由于马克思始终把生产劳动看作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手段,因此,这就意味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不能离开生产环节而孤立地谈论如何处理废弃物的问题,而应该从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者将其转换为有用的资源。那么,怎样去实现这种过程呢?马克思强调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里,所谓“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就是指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为这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两个出路。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很早就预见并分析了工业革命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合理控制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很有信心。
2,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思想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同步、并重、综合”这“三个转变”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方向性,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它是环境保护领域中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是环境保护领域具体化了的科学发展观。
历史性转变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相当长的矛盾、转变,再矛盾、再转变的过程。因此,历史性转变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就呈现了长期性、阶段性、针对性和艰巨性的鲜明特点。长期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客观上讲,当前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对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甚至曲折反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能逐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3,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环境保护、资源的对立统一体,不能绝对地把环境保护、资源、经济发展三者静止地、机械地对立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可以实现良性发展。
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燃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环境保护 马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d43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