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拯救地产?
总有些东西,资本买不到
政策的倾斜、税收的优惠、文化的包裹之下,不便于直接商用的地块有了新的价值,原来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老工业区、旧厂房里,名字洋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文化创意企业,真的能在园区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吗?
地产巨鳄的高调进入,又会对这个行业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或许正如我们的采访对象所说,文化、创意、历史和感觉,有些东西是资本永远买不到的。
文化,地产的新外衣
当一堆地产商扎堆玩商业地产时,商业航母万达集团突然掉转船头,扛着一麻袋人民币、美元、欧元冲着“全球最大的文化企业”狂奔而去。看着被远远甩在身后的还拼命追赶的商业地产商们,万达嘴角仿佛露出了一丝诡异的微笑:“不跟你们玩了!”
行业巨头的选择自有背景。单纯的住宅市场遭遇限购等调控措施的洗礼,而商业地产在大爆发中呈现良莠不齐的格局。
但也正如冯小刚前段时间炮轰“开发商没文化”,放眼当下,更多作为地产项目存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只是披上了一层文化的外衣。
挥金如土冲进来
产业地产的领域房企早已有主力军进入,如富力、绿地、万通、合生创展等地产企业,就发展以仓储物流、制造业企业厂房和商务综合园区为主的产业地产。
而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保利集团和中信集团都堪称进军文化创意产业较早的企业。
再以个人知名度较高的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为例,作为最早一批玩转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商之一,从其麾下的今日美术馆开始,就勾画出了今典的艺术产业链。
近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旺,更多知名房企试图分一杯羹。工业设计创意园最近很红,北京春光集团在大兴推出了北京CDD创意港,首创置业也联手顺义区,推出了“首创中北国际产业设计服务港”,专门为工业设计产业打造服务园区。
在上述进军文化产业的房企当中,势头最猛、规模最大的莫过于正在转型中的商业地产商万达集团。王健林此前宣布万达已成为国内最大文化企业,旗下的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注册资产规模近400亿元。
万达文化旅游城火力全开,意图在全国布局近10个万达城,而每个万达城至少需要200亿。王健林曾经将万达城比作一个盖着巨大盖子的大盒子。在这个盒子中,万达能够提供各种室内主题公园、电影乐园、秀场、美术馆、电影院、购物中心、美食街;而在盒子之外,有呈集群化的高级酒店群、写字楼群,有通道将它们与大盒子连接,此外,还有超大体量的住宅群。
王健林的信心来自于对行业的判断,在他看来,相比住宅和商业,“文化行业是没有天花板的”,“到2020年,万达文化的收入将比现在翻两番,达到800亿元,进入全球文化企业前十强
”。
但王健林也表示,房企要进入文化创意领域,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储备,中小房企在没有解决自身发展问题时不可随意进入。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产生规模化效应,而关键的人才则能带来创新和长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规模大,而且投资周期长,房企在进入该领域时,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规划和足够的资金支持。”一直关注文化地产的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说,贸然进入容易引火烧身。
文化的“外衣”不好披
创意园区形成原因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的,典型如北京的798等,第二种是政府主导型,第三种是企业投资型。
知名的如北京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798艺术区、潘家园古
创意拯救地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