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涉农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doc创新涉农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
摘要:涉农资金多头管理无序党争的结果,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项目落地难以因地制宜,往往与地方发展不对路,时效性不强,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项目自上而下分配,造成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地方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涉农资金监管难等。为此建议改革创新涉农资金管理机制,向不发达地区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推动以县为主涉农资金实质性整合,确立农民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行由农村现实中凝练项目、由农民意愿决定项目,建设健全涉农资金管理机制,确保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关键词:涉农资金专项管理优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涉农专项资金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行涉农资金分配管理,纵向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横向从农业、发展改革、科技等职能部门,层层抓项目,级级抓管理,项目投放散、乱、杂,像“天女散花”。重复投资和投入不足、过量和空投现象并存。由于条块之间对项目资金分配管理都有各自的视角、利益和政绩要求,导致对项目实施的监管政策不同,项目间的质量、验收标准各异,难以做到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将资金用到农村最关键、最急需的领域和地方。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匆匆忙忙上项目,撒一点胡椒面,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农村问题一茬茬的出,项目一拨拨地下,农民仍感到上面支持
“不给力”,其实这不是国家投入不够,而是体制缺陷导致的“钱荒”。据调研,近年来在基层干群对资金整合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式下,中央和省级层面的涉农专项资金投放,反而显现越来越多、专业越分越细的倾向。政府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都掌握涉农项目,以至于在统计惠农项目时,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这种项目无序投放、缺乏科学顶层设计的结果,造成以下问题。
一、涉农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
1、项目落地水土不服涉农项目分配管理,一直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主导,划定框框,由少数专家参与论证,设置项目,然后由基层政府按图索骥,申报执行。这种模式,虽然不少项目在宏观理论上看似无懈可击,但一到地方往往水土不服,与地方发展不对路。如某地发生大旱,急需疏通毛渠引水抗旱,而上面却来了义务教育危房改造项目,为争取发展机遇,地方只能全力争取。一旦到位,还需要大量的资金配套,只能忍痛放弃抗旱确保上新项目。还有一种可能是,此时上级也下达了兴修水利项目,但却是整治大江大河、修水库或干支渠的钱,远水难解近渴,导致农田水利“卡脖子”工程和最后“100米”的未渠治理问题年复一年欠拖不决。其次是项目设置统一模式,一把尺子量到底,难以做到因地制宜。如我省淮北平原和皖西皖南山区地形地貌差距很大,修建乡村道路的成本明显不一,但村村通项目的投入,并没有能充分体现出这种差距,对山区明显不公。三是项目时效性不强,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如发展沼气,在当年家庭养殖、庭园经济大力发展的情况下,确是一个好项目,但现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无法搞家庭养殖,沼气原料缺乏,且原料和沼渣的进出也无劳力承担,据调研,农村建成沼气池闲置率高达50%以上。还有另一例子就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安工程,目前农村中小学生多进城镇读书,在乡村就读的学生愈来愈少,校舍空置率很高,但仍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浪费严重。四是投入不足,造成半拉子工程多。一些农村的建设项目,往往只给主体工
创新涉农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