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无尽夜空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在第一学段的诗歌学习中也提出了如下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因此对于这种诗歌和韵文的教学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又要引导学生想象发散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最终达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第一册教材课文(二)中的第13课,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文中写了—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表现孩子喜悦的心情。全诗共二句,第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月儿“弯弯”“尖尖”那种惹人喜爱的形象;第二句由“小小的船”展开想象,写小朋友坐上月亮这条小船所看到的无边的蓝天和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全诗形象优美,韵律和谐,充满了儿童情趣。
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又要挖掘出诗歌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而在本册教材11课《鹅》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浅显的古诗,对于诗歌有了基本的了解,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教学方式: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图画、音乐、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提供展开想象的空间,降低学生理解诗句的难度。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初读复习3个生字,认识5个字。
知道“蓝蓝、闪闪、弯弯”等词是重叠词。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背诵课文。
情感价值目标:能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能感知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在读中想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夜空图配乐(小星星)
课前诵读古诗。小时不识月,唤作白玉盘(描写满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弯月)
教师导语: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星星星空……)(夜空图)每当晴朗的夜晚,我们抬头看夜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多美啊!我相信仔细看的同学发现了!这幅图里还缺了点儿什么?(月亮)
是啊,缺了月亮多遗憾啊,如果让你给这幅图放上月亮的话,你想放上什么样的月亮呢?
(弯弯的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师伺机追问学生为什么放上这样的月亮,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可视为课前的说话练习。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月亮有不同的形状。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小小的船》与月亮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打开书一起来看课文。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在读、想、说中感受美
,教师范读。
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爷爷特意为我们小朋友写的。一次叶圣陶爷爷和自己的小孙女一起数星星,叶圣陶爷爷看着满天的星光和弯弯的月儿仿佛自己也变成了小孩子,想乘着月亮去天上看看,于是诗就这样产生了
……
师范读: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通过这段故事似的讲述,就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仿佛使学生们跨越了时空,身临其境一样。培养了他们认真听的习惯,并能一边听一边想,使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教师的范读能够使学生把想象和课文内容结合,同时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交流感受
师:下面请小朋友在组内轻轻地把儿歌读一读,要求做到:
1)将生字的读音读正确。
2)和同桌说说:为什么把弯弯的月亮说成小小的船儿?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苏州海洋馆广告策划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