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药物
孙秘书任慧霞
山东大学药学院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所(济南250012)
摘要:对痤疮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药物作一综述。
关键词:痤疮;治疗药物;发病机制
The pathogenesy and therapy medicine of acne
SUN Mi-shu REN Hui-xia
School of Pharmacy, Shando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Biochem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Drug. (Jinan 250012)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athogenesy and therapy medicine of acne.
Key words: acne;medicine;pathogenesy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疾病,易发生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症状,常伴有皮脂溢出、炎症、严重者常遗留瘢痕,是皮肤科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和环境污染等影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也拓宽,病程延长,多为持久性痤疮,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本文就其发病机理和用药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 发病机理
痤疮是多因素引起的皮肤病,临床根据发病过程的主要因素分类-如下: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
文献报道[1],人类细胞色素P450ⅠA1基因有两种(M1和M2)变异,其中M2突变体在痤疮病人中的过度表达是痤疮发病的一个分子标记,与痤疮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细胞色素P450ⅠA1是参与维生素A、内源性视黄醇及其代谢产物互相转化过程中最活跃的酶。维生素A及其代谢产物视黄醇等是维持上皮细胞功能正常和皮脂腺形成的物质基础,缺乏维生素A易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而形成痤疮。
微生物感染
范志莘等[2]研究表明,微生物异常在痤疮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常见微生物有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枇孢子菌等,其中丙酸杆菌的影响较为严重且最为多见,尤其在非炎性痤疮中丙酸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细菌,而在炎性丘疹性痤疮中上述细菌的检测率无显著差异。抗生素治疗对炎症性痤疮有效,而对非炎性粉刺几乎无作用。另有学者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参与了痤疮、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它与酒渣鼻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
内分泌因素
雄激素主要有睾酮(testosterone, T)、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脱氢异雄酮(dehydroisoandrosterone,DHIA)和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AD)。在间质细胞的线粒体内,胆固醇经羟化、侧链裂解形成孕烯醇酮,再经17-羟化并脱去侧链,形成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asterone,DHEA),并进一步转变为睾酮。实验研究发现[4],痤疮患者血清中睾丸素、硫酸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二氢睾酮、游离睾丸素水平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高。雄激素在皮脂腺内代谢的主要途径是: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前体DHEA、DHEA和AD以性激素结合蛋白为载体经血液循环进入皮脂腺细胞,经细胞内各种代谢酶的级
痤疮的发病机理与其治疗药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