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脉的叶赫旅游品牌构建研究
[摘要] 地方文脉是区域旅游开发之根。依托地方文化特色,深度挖掘其内涵,以其为契入点构建区域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是当前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越区域旅游开发和研究的热点。以“大清三后故乡”――叶赫满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分析其地方文脉的内涵,确定其旅游开发的主脉。当地政府在打造叶赫镇旅游品牌过程中,应将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旅游品牌进行塑造,突出品牌的特色与个性,明晰旅游形象定位,紧扣品牌形象整合旅游企业,从而进一步提升地方文脉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 地方文脉;叶赫;旅游品牌;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20 [文献标识码] B
文脉是指某一地区的地理背景,是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对地方文脉的分析其实就是研究地方性文化,通过对旅游地的历史和自然的“阅读”和“提炼”,准确、深刻地总结地域文化风格。深度挖潜当地文化内涵,追本逐源,探析其文化的传承,将其与区域旅游品牌塑造有机结合,既可以保护地方文化的传承,又可以增强当地旅游形象。因此成为众多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越区域旅游开发的模式。
叶赫满族镇既兼有古村落的“乡土文化载体”、“民俗艺术博物馆”的功能,又因其为“大清三后之故乡”而成为东北平原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叶赫古城、古驿站等历史遗迹和叶赫趣闻、原汁原味的满族风俗等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无不显露着古镇的文化底蕴。叶赫满族镇地处松辽分水岭的低山丘陵区,自然景观独特,境内翠岭叠嶂,树木葱郁,
“S”形的转山湖位于叶赫古城的门前,绘成了一幅“静水环城霞淡淡,长松绕岭雾悠悠”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随着吉林省交通体系的快速建设,四平市经济发展既面临巨大的机遇,也面临挑战。因哈大高铁的开通(2012年10月),四平与长春(20分钟车程)、沈阳(30分钟车程)联系更加紧密,但也被两个省会城市的“虹吸效应”所困扰。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成为政府面临的巨大问题。笔者认为旅游业形成的“反磁力效应”可以成为一种破解方法。依托于当地的独特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让四平市成为两个省会城市的后花园,成为市民周末休闲娱乐的度假胜地。这个观点也得到四平市政府的认可,因此近年来四平地区旅游的开发力度非常大,仅叶赫满族镇的民俗旅游开发近三年就投资了20个亿。由此可见,作为四平地区旅游重镇的叶赫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将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旅游品牌进行塑造,使叶赫满族镇成为东北地区满族文化展示的重要名片。
一、叶赫镇地方文脉挖掘与旅游开发现状
(一)叶赫镇地方文脉挖掘
叶赫是肃慎(女真)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因分布于叶赫河而得名,分同姓叶赫和异姓叶赫。叶赫部落号称叶赫那拉(汉译“向往海东青飞翔的天空”和汉语“凤凰朝阳”之义略同)。叶赫满族镇是努尔哈赤之妻、清初孝慈皇后的出生地,也是清末慈禧太后和隆裕皇后的祖籍地,素以
“大清三后之故乡”而闻名于世。但如此显赫的地方在历史上却遭受过“重创”,即“叶赫之墟”。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八月,为终结建州与叶赫的夙怨、彻底消除后金与明朝战争中的“掣肘”因素,努尔哈赤率军攻占了叶赫,对叶赫民族进行了收编,全部转移了动产和人口,将叶赫的房舍、城寨等不动产悉数焚毁,使叶赫故地成为一片废墟。为彻底断绝叶赫之民的复国之念,将该地划为围场,从此“荒荒草没两城空”,叶赫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五十年后随着柳条边及驿站的修筑,此地才开始慢慢复苏。这场灾难使文化传承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其影响是深远的。
历史事件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当时造成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历史事件使某些区域得以闻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以及吉林省政府对地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叶赫镇的满族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修复和发展(见下表1)。其中包括文物古迹的整理和修复、满族特色饮食的开发、民族服饰的恢复、特色节庆活动的恢复等。
新时期时代1处;战国再起铁器时代遗址1处;青铜遗址92处;金代遗址19处;明代遗址8处。
清代遗址50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以及47处遗址遗迹。
传统节庆;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印象?叶赫摄影;叶赫文化经济高端论坛;叶赫开江鱼美食节等。
老菜新做:结合现代烹饪工艺,依据满族老八件的做法,开发出“新八件”。
新材旧做:将新品种的菌类、蔬菜融入到老满族菜系中,开发出极具特色的多种菜品。
帽饰:恢复和开发出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和坤秋帽等;
服饰:旗装、马褂、坎肩、套裤等;
鞋饰:马蹄底鞋、花盆底鞋、方头鞋、尖头鞋等。
配饰: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
(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
基于地方文脉的叶赫旅游品牌构建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