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小学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直接促进者,担任着心理问题的敏锐发现者、超前预警者、心理困惑的及时疏导者、心理健康的主动维护者、心理品质的积极培养者,、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者、人际交往的协调者、心理潜能的优先开发者等多种角色,所以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生角色定位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林早就明确地指出,班主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影响人”。小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需要班主任的监控、调适与维护,犹如禾苗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小学生优质的心理监护期盼着班主任准确地定位自身的角色。
一、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品质的积极培养者
着眼于小学生心理监护工作的发展性目标,班主任应是小学生心理品质的积极培养者,而不能坐等他们的心理问题严重后,才被动地去疏导、补救与矫正,更不能随意去挫伤他们的心灵。班主任要确立主动监护理念,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策略、习惯等的培养,指导他们苦中有乐地学习;通过对学生交往情感、技巧、心态的培养,促进他们阳光般地与同伴、师长和谐相处;通过对学生自信、自控、自省、耐挫、应变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引领他们学会积极适应变化中的自己、学校、家庭与社会。这就使“补救型”、“疏导型”等基础性心理监护工作上升为
“调适型”、“自助型”等发展性心理监护的较高层面。如果说前者较多地体现出被动“求助”、“他助”的特点,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出主动地“自助”、“助人”的特色。
二、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发现者
小学生自入学起,一年十二个月中,有九个月在学校度过;一天二十四小时除去睡觉,绝大部分时光也在学校中度过。小学生六年的学校生活,接触最多的人非班主任莫属。班主任理应是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发现者,注意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信息,积极采取问卷调查、个别交谈、作业批改、日常游玩、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动态的心理信息;要科学地分析学生的问题行为,找出源头;要准确把握小学生当时和此后一段时期的心理走向,尤其对个别学生的偏常信息,更应善于发现。例如,我校一些班主任从个别学生课间忽然独处发呆,迅速地了解到其家长“病重”等信息,立即分别与该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等,减轻了孩子的负面心理负担。
三、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超前预警者
一般情况下,除了节假日,班主任天天要与小学生接触,因此,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超前预警者。班主任可以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依据以往的经验,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烦恼,示范引导心理走向,提前拉响预防警报,超前预警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例如,新生入学的自理训练、复习迎考的焦虑防范、开学初期的自控收心、人际交往的宽容悦纳等,均是班主任超前预警小学生心理问题滋生的良方。班主任如果一味地专门挑刺、批评学生,那只会加重学生的烦恼,诱发更多心理问题的出现。我们倡导班主任彻底转变视角,从
“挑刺者”变成“找优者”,着眼于学生的优势成长,超前预警,带动弱势;着力于引导学生学会“一事当前,设想后果”,进而能够自我预警。
四、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困惑的及时疏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主动维护者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小学生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对于剧增的学习压力、家长过高的期望、择校的影响,他们往往难以承受。在社会
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