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⑥讲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预科部
选贤任能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这一制度不能激励人们,后来随着分封制的破坏而消失。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世卿世禄”制度
军功爵制以军功为升官加爵的标准,能够激励更多的英勇善战的将士为国效力。
商鞅
秦朝:军功爵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但在和平时期却遇到了难题……
汉朝:察举与征辟
察举制
各郡国向国家推荐
人才称为察举。
征辟制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
社会征聘人才称征辟。
汉朝:察举与征辟
察举:孝廉,秀才,明经,贤良方正等。
特征: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
征辟:皇帝征召曰“征”,长官征召曰“辟”。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察举制和征辟制为国家荐举有德行有才学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图
源自东汉末,曹
操提倡“唯才是举”。
曹丕时,推选各郡有
声望的人出任“中正
官”,将当地士人按
“家世”、“道德”、“
才能”分别评定为上
上至下下九等,政府
按等选用。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标准:
,道德,才能。
家世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沦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治的统治工具。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的起源
隋文帝:
“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后分“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取士。
隋炀帝:
创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隋书》
唐朝:科举制的完备
常举:
每年分期定时举行,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以进士、明经为重。
进士侧重文章、诗赋;明经侧重帖经墨义。
制举:
皇帝下诏临时举行,选拔“非常之人”。
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选贤任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