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淮河入海水道河道v工程组织设计.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2002年度河道工程V标段(桩号:160+040~160+983)河道工程施工技术文件
工程概况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标准、确保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干河西起洪泽湖东侧二河闸,沿灌溉总渠北侧向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其主要作用是与现有入江水道、灌溉总渠、,并兼顾渠北地区1710平方千米的排涝,为改善环境、结合航运创造了条件。
2002年度河道工程海口段V标段河道工程(160+040~160+983)位于盐城市滨海县二层乡境内,全长943。24米。工程包括泓道开挖、提防填筑、滩面处理及水土保持等项目。本标段内的南泓设计河底高程为-,底宽68米,边坡1:3,北泓设计河底高程为-,底宽86~120米,边坡1:3。~,堤顶宽8米,边坡1:3,,堤顶宽8米,边坡1:3,背水坡设平台顶高3~4米,顶宽5米,边坡1:5。南隔堤维持现状;,顶宽4米,边坡1:3。
主要工程数量
土方开挖:603527M3 土方外弃:321400M3 清淤:14046M3
筑堤土方:282127M3 砼导流沟:524M3
植物保护:69764M2 积水排除:391315M3
施工条件

本工程位于北纬33°15´~34°20´,东经118°45´~120°20´,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带中,受海洋的调节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最高气温39℃,年最低气温-℃。
根据滨海站22年(1958~1980)资料统计,~,年际变化较大,,,。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6~9月)~%。
~。
工程区内盛行偏东风,冬季多吹西北风,,实测最大风速19米/秒,,。本区无霜期为3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一般在210天左右。结冰期一般为12月至次年2月。

本工程场地位于扬子淮地台苏北拗陷区阜宁凹陷东北边缘,周围附近除有华夏式古河—渔业断裂通过外,无其它断裂发育,该断裂挽近期未见活动迹象,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

根据《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河道、提防部分,1999年1月),本工程段属于第三工程地质段,主要特点是钻探揭示浅土层(①②层)以下,软土层(31层)之上,广泛分布有厚度较大的海口三角洲相少粘性土(②层)且其下有软粘性土(23层)分布。
场地区勘探范围揭示土层可分为人工堆填土及自然沉积土两大类。

堆土土质不均,主要分布于灌溉总渠北堤及堤北部分地段地表,主要为少粘性土,部分为粘性土、少粘性土互杂,可分为两类:
B类:灰黄、褐黄色轻、中粉质壤土,杂少量粘土块、砂壤土等,主要分布在灌溉总渠北堤堤身,分布较连续。
A类:褐黄色重、中粉质壤土、轻粉质壤土、杂粉质粘土,主要分布在13-13´横剖面部位及横剖面12-12´、15-15´一侧以及海口闸附近灌溉总渠北堤钻孔中,B类土中亦少有分布。北堤线局部有分布,多属路基、田埂、河堤堆土。
:
自然沉积土按其土质、地质成因及工程地质特征从上到下可划分如下几层:
新近沉积土层:灰色粘土质淤泥、淤泥质壤土或粘土夹砂壤土,俗称“浮淤”,呈流塑状,有机质含量较高,普遍分布在排水渠内,~,~,排水渠贴坡部位新近沉积土主要来源是:排水渠两岸的堆土或耕作土及杂草等,经雨水、风力携带沉积于排水渠内,贴坡部位较厚,向河中心渐变薄,甚至渐灭。而海口闸下游排水渠中心该层土较厚,主要是因为潮汐影响。此外,排水渠渠北至北堤范围内近代河渠、沟塘中也不同程度有新近沉积土分布。
12层:灰黄、褐黄色轻、中粉质壤,局部轻粉质壤土、砂壤土间夹粉质壤土,表层为耕作土,含有植物根系。场地区普遍分布,多出露于地表。~,。但在下游段每层底起伏较大,局部形成凹陷槽且土质较软,如84116、84110孔,2-2´横剖面等部位。
21层:灰黄色重粉质壤土、轻粉质壤土、局部夹有粘土薄层透镜体,含少量有机质。该层部分地段缺失或因12层凹槽切割,呈透镜体分布,

淮河入海水道河道v工程组织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dsqbyl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