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与城镇化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城镇)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城市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市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人口数量)区别于乡村;
③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行政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④城市具有便利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⑤城市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⑥还可以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了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古代城市的发展
①城市与防御要求:城墙与壕沟是古代城市的最典型特征。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建设。
②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影响。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有很大的面积。
③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通常都城规模很大,布局较严整,中心为宫殿、官府衙门。
君主立宪或政教合一的国家,城市中心通常是教堂或纪念广场。
④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往往形成众多的商业都会。
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受国家经济政策条件的约束(如优先发展沿海或发展内地等)。
经济的发展与商业地位的提升,引导一些地处战略要冲的军事要塞向城市转型与扩张。
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特征比较
西方
东方
城市发展
各时期阶段明显
农耕文化,较稳定
建城目的
维持市民生活与活动权利
体现至上皇权
城市职能
防御/政治/宗教/工业/市场
(经济因素相对较少)
城市规模
较小
较大
城市形态
不同时期依规划或自然
圆形,强调防御与几何
以规划意图为主
方形,突出中正、威严
城市规划
多理论,不连续
礼制思想,一脉相承
6、近代城市的发展
①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镇化。
②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呈圈层式向外扩张;由于大量工业原料与产品的储运出现了城市仓储用地;城市中商务贸易活动中心的形成;大量的对外交通运输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城市类型增加,如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
③城市与环境
城市的拓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也使城市居民减少或丧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的种种优点和乐趣。
④科技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二战后的城市发展
①战后重建,出现新的思路与创新;
②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出现城市分散的理论与实践,如卫星城,新城等;
④交通方式的变化引起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
⑤发达国家城市空间扩展变为城市内部的更新改造;
⑥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集中,产业门类的增加与分工协作,使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
⑦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的发展,使一些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的影响更大;
⑧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构成了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信息社会)
8、城镇化:也称城市化。即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本质)
①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②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③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镇化发展历程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在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诺瑟姆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①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②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城市规划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