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宣南文化对老北京城南布局的影响.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宣南文化对老北京城南布局的影响
【摘要】宣南地区作为北京南城市井文化最为集中的地区,承载了北京南城士人文化和会馆文化的兴起和衰败。会馆的建立和士人举子的聚集形成当时宣南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布局。本文通过对于北京城址的演变的分析,探寻会馆和宣南文化的关系,并且通过士人文化的兴衰分析北京城变化,并阐述当今宣南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宣南,士人文化,会馆,广安产业园。
中图分类号::A


【正文】

在北京市现在旧城外城的西南部,即大约蓟城的位置,公元938年,辽利用唐幽州的城池,建立了辽陪都南京城,南京城的城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2200米,面积约为660公顷。
金朝在辽陪都的基础上保留北墙,扩建其东、西、南三面,改称中都。贞元元年(1153)新宫告成,从上京迁都于此,改名为中都。金中都成为了北京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都城,至今年(2011年)有858年的历史。现在的广安门内大街、广安门外大街、牛街等区域为金中都中心,也是当时商业繁荣的地段。
由于金中都在战乱中基本完全被毁,元大都在原金中都城东北另筑新城,在北京的城市格局变迁中,今宣武区处于郊外。明朝在嘉靖年间加筑外城,今宣武区大部分又划入城内,宣武区便集中了一些居民和商业,其中一部分地段的人口密度为京城之冠。清朝政府推行满汉分城居住政策,汉民全部迁出内城,住在外城。此时宣南地区逐渐走向兴盛,涌现了前门大栅栏一带商业街、以琉璃厂为主的文学文化中心、以法源寺和牛街礼拜寺为主的宗教文化、以会馆为特色的士人文化等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宣南文化。

“宣南”之名的由来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政府颁布谕旨,在京师实行“满汉分城居住”。经过一个多世纪后,在宣武门外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汉族朝官、京官及士子为主要居民的地域,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宣南”。明中叶起,今天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以南,东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带统称为“宣南坊”,清代以后,宣南地区泛指广安门内至宣武门外地区,由于位于北京城市南部地区,被统称为宣南,大体上便是原宣武区的管辖范围。人们在天桥一带表演、观看杂耍等民间娱乐,进京赶考的学子也到这里的会馆住宿,于是形成了南城特有的天桥民俗文化、大栅栏商业文化、琉璃厂士人文化的风貌,并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独特意蕴的地域文化概念,形成了宣南文化。
宣南文化是形成并发展于清代至民国,位于北京宣武地区,在特定的历史、区位条件下形成的,以士人文化、平民文化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小地域文化,它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两代,广安门(也就是过去的广宁门),位于北京外城西侧城墙中部。由南方来京的商旅经陆路通过卢沟桥之后便行至此,广安门也是北京的西南大门。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即使到了清代后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业性会馆仍然只是相当个别的。此时出现的一些超地域的行业组织,大多以同业公会的面目出现。明清时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但会馆与乡土观念及封建势力的结合,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

宣南文化对老北京城南布局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