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文,正是从音乐课和形体课两个层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音乐教学应”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笔者的做法是:从音乐课和形体课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音乐课,培养审美情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作为音乐老师,不仅要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更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在实践中体悟,将舞蹈美的动律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对音乐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在律动活动中,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节律,这种音乐伴奏下身体的律动充满了分明的节律和动感之美。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在音乐课堂上渗透舞蹈的动律,以音乐为主线,融合表演,通过表演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音乐是有声的语言,用声音之美为我们讲述着动听的故事,传递着动人的情感。舞蹈是有形的人体语言,用形体之美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它变枯燥的知识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要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动作、从熟悉的人物、动物形象开始,找到动作的依托和合理的运动依据,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表现出一定的形象,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教例1】:《会跳舞的洋娃娃》一文的教学
在音乐欣赏《会跳舞的洋娃娃》这一课时,乐曲中a段音乐开始一系列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加有顿音记号。我先让学生来听一听a段音乐,想象洋娃娃的形象。有的同学说:
“她跳舞的时候总是踮起脚尖,身体很挺拔,
”师:“你能用动作模仿一下洋娃娃跳舞的样子吗?”这位同学踮起了脚尖,摆起芭蕾手位模仿了洋娃娃的形象。我马上表扬了这位同学,请其他同学一起来试一试,并指导孩子们用洋娃娃可爱、活泼,又有几分笨拙、机械的动作去表现音乐的形象。
听乐曲b段音乐时,师:“听一听,这段音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刚才的动作还能行吗?你想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这段音乐曲调优美、婉转,在性格上它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又用连贯、抒情的手臂动作表现音乐。
乐曲的最后一段是a段的再现,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