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民生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党的工作的重点,推动了党的民生理论创新,具体表现为:确立了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构建了发展民生的科学理论,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民生工作的基本思路。认真总结这一时期党对民生理论的创新成果,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0—0058—03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而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凸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理论,将民生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断从理论上深化对民生问题的认识,推动中国进入了一个改善民生的新时代。
一、确立了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系国运。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优良传统。胡锦涛上任伊始,便昭示世人:“为政之道,以民为先。”2002年12月在西柏坡考察时,他在重温老一代革命家艰苦奋斗和“两个务必”精神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此后,他在视察内蒙古时,在新进中央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班上讲话时,都一再强调这一理念。2004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在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时,多次用“民生”思想与之相辅。改善民生因此成为党的中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既是对我们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由封闭环境下搞建设到开放环境下搞建设的全部成功经验的总结,同时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权力观念、情感操持和利益趋向方面的民生特色。
首先,“权为民所用”关涉民生政治。“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体现了党的政治宗旨与道德核心的辩证统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胡锦涛所倡导的“权为民所用”的观点,是对社会主义权力观念的最新表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显示了民生政治的新特点。不仅关注民生开始成为党执政的主要理念,政治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每一个公民能够而且愿意参与到对民生问题的了解、讨论乃至决策过程中去。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民生,而普通公民也不断通过网络、公开信和媒体讨论等方式参与进来,很多不同的意见都被公开提出,这些意见又不断地被代表和媒体所吸纳,充实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政治主体不再只限于政府官员,而有更多的利益阶层和群体可以参与政治活动。权力真正成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工具,权力、目标、群体意愿实现了内在的统一。因此,“权为民所用”不仅为我们党确立了“为民”的指导思想,而且丰富了传统“为民”思想的内涵,深化和细化了“为民”的规范,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政治”思想。
其次,“情为民所系”体现民生情怀。“系”既有牵挂之情,也有寄托之意。“情为民所系”显示了执政者心理结构中情感层面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博爱胸襟。回眸历史,爱的情怀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在农耕文明和自然经济中产生的血缘关系下的爱的心理场。这一心理场在中国表现为顾恋家庭、以家为本的“孝”文化。二是在上述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地缘关系中的爱的心理场。这一心理场在中国则表现为悦纳朋友、以地域为本的“义”文化。一般国人思想感情仅仅停留在这两个层面而不得升华。[1]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以人为本”,对人普同一等、不分亲疏的大局意识和天下情怀,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情感方式。“以人为本”的人必定具有对人民福祉、天下公利、社会正义心存敬畏并极力关注的普世情怀。胡锦涛所讲的“情为民所系”,也正是邓小平身体力行并昭告天下的一种高度升华了的情感世界。
再次,“利为民所谋”,凸显民生维度。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政党就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为实现其政治主张而共同奋斗的政治组织。实践活动中的利益性追求,应该是贯穿政党一切政治活动的重要元素。所以,利益是一定要争取的,问题是为谁争取利益,如何争取利益,争取什么利益。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胡锦涛的“利为民所谋”,昭示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同以往任何剥削阶级政党的利益趋向和政治价值追求的鲜明区别。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在于党要始终忠实代表本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民生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