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农业发展理论的历史进程
摘要:农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只能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农业发展的探索与认识过程是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及其理论成果,对于我们在新的世纪进一步探索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 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中国农业发展,只能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农业发展的探索与认识过程是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50多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共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及其理论成果,对于我们在新的世纪进一步探索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对农业发展理论的艰辛开拓
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提到“努力去发展农业”和建立“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的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并把“以农业为第一位”确定为中央的基本经济方针。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把农业列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指出:“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农业生产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农业生产,而为他服务的。”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为基础的思想逐渐明晰化,系统化。1958年底到1959年7月间,毛泽东在领导我党纠正1958年大跃进的“左”倾错误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以农业为基础,并把原来按重、轻、农的次序改为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目标,他说:“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其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加机械化”的模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农业集体化后,到1959年就又被概括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同当时西方封锁我国,我们只能“一边倒”、学习和参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有关那时,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体农庄,是中国努力追求的方向。20世纪60年代,我们逐步了解、研究了美国、日本以及法国、荷兰、比利时等西方国家的农业在战后
“确有很大发展”的事实,同时,也更多地知道了苏联的农业,与发达资本主义有着巨大的差距。毛泽东从1956年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到1966年3月写《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封信》,多次
中国共产党探索农业发展理论的历史进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