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在存在论:人际与心际
作者:赵汀阳来自:《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本文试图表达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共在存在论”。它是一个中西混合理论,尤其发展了儒家和道家的有关哲学观念。它力求对存在的基础问题进行重新理解和解释,并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提供哲学基础。
哲学一直没有给人的生活世界准备一个与之相配的存在论。一般存在论是为科学世界以及逻辑世界准备的,它不适合解释人的存在方式。一般存在论研究存在以及何物存在,这些问题在生活世界中并不重要。比如,在生活中,人存在( is),这不是困惑;人被做成什么样的存在(made to be),这才是问题。
在生活世界中,人不是一个预先完成的概念,而是一个可选择的概念。人是一种自相关的存在,人的存在即生活,人选择生活就是选择存在方式,选择存在方式就是创作自身。人的存在因其自相关性而不确定和不可测,因此人的存在有了命运问题。命运之不可测,不是指自然的偶然性,而是指人为的创造性和自由度。命运由人们所做之事所定义,事可成也可不成;命运不是自己能够独自完成的,而必定与他人有关,因此,命运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就是命运之所在。人的存在不是一种自在存在,而是互动存在;人的互动是创造性的,互动关系创造了一个仅仅属于人的世界,一个存在于互动关系之中的世界,一个不同于物的世界(world of things)的事的世界(world of facts)。
哲学的首要问题是事(fact)而不是物(thing),哲学不能“向物而思”(to the things)而只能“因事而思”(from the facts)。如果说科学是关于物的世界的解释,那么哲学是关于事的世界的思想。当说某物是如此这般时,关于某物性质的断言限定了某物而把它封闭了起来。这种封闭性有助于获得关于某物的确定知识,但其中未见关于物的思想,思想已终结于其封闭性。物的形而上学把一切存在都看成有着既定本质的封闭个体,个体物或个体人,诸如此类。物的形而上学中可明确定义的个体对于逻辑和科学是必要的假设,但这种假设不适合哲学问题,因为哲学问题与物无关而关乎事。哲学需要一种事的形而上学。事是人在生活中的有意行为,物只是在事中出场的各种实在。物以其自然方式存在着(to be as it is),物的自身存在不可能自己选择别样的存在方式,因而也就没有制造出哲学问题。所以说,关于物没有思想问题而只有知识问题,物可知之而不可思之。
物只是知识对象,事才是思想对象,因为给思想造成问题的是事而不是物。如果问:这个物是什么样的,这是追问关于对象的知识。如果问:这个物有什么价值,这其实不是在追问物,而是在追问涉及此物之事。只有当物进入事中时才具有意义和价值。物进入事中,物的自身存在(being)就成为在事中的在场存在(existence);物因事而被赋予了在其自身之外的价值,价值就是物被卷入事的方式。
事乃有意所为,事的存在( is)同时必是“意在”(means to be),或者说,事总是因意而在(tobemeant to be),意至而有事,造事而生问题。事是人做的,人必须对人所创造的事情和问题负责任。关于事的问题就是关于人要创造什么存在的问题。
心是自由的,自由就要出事。人做事意味着人有着超越必
共在存在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