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知行合一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北仑明港中学张晶晶
【内容提要】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体验等理念是历史教学一线的“老革命们”遇到的“新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却遭遇着困境和瓶颈,笔者试从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过程,将教学中采用的策略及注意的问题做一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心理过程
一、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令人担忧的中学生价值观表现:
其一,在社会上,重庆一家媒体公布一份针对90后现状的网络调查问卷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200多名90后中,%的人认为社会责任感是成人最应具备的素质,比例不到四分之一。
其二,在课堂上,如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个专题学习完以后,整个班级甚至可以齐声说出同样一句话,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顺应历史潮流,为祖国的未来好好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不可不谓历史教育的悲哀,经过多年考场的历练,在课堂上、在试卷上学生能够轻松地答出得到满分的答案,因为这已然是他们答题答出来的条件反射了,然而真正进入他们心灵的又有多少呢?付诸行动的又有多少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其次,教育的灵魂
教育的首要目的——学会做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简单的话却道出了教育的首要目的乃教人学做真人,教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情感、价值观教育,将生动、丰富的教学变成一味的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新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是它给予积极情感的食量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那么无疑等于我们又制造了一个高科技高性能的产品,少了一个拥有丰富情感、价值取向高尚的人。历史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好的历史课应该是学生在课上有了学习兴趣,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感态度体验,在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将习得的历史知识、智慧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成为指导自己成长的价值准则。
再次,《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为三大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涉及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了解、热爱、责任、理想;第二方面主要面对学生自己,要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创新的态度;第三方面主要面对世界,要有广阔的胸怀、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历史学科凭借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对于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1、目标缺乏层次:在传统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往往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水平层次。课标笼统进地行原则性的描述,如“培养……观点”、“树立……精神”、“具有……真挚感情”,这样表述,历史教师难以把握,既缺乏情感教育目标形成的水平层次、也缺乏操作实践的步骤、还给其评价带来极大困难,教师往往只能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代替情感水平的评价,使情感教育目标难以落实。
2、流于形式:就教育现状来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似乎只是公开课的必备条件,而在常规课堂上,价值观教育却大多流于形式,更多的是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