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生态:从脆弱走向坚强
位于南亚大陆上的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圣洁的土地”、“清真之国”。这个国家曾因连绵的战事引起世界关注,也曾因重大的自然灾害牵动每一个人的心。2010年7月,巴基斯坦遭遇罕见大洪水,导致2000人丧生,2千多万人受到了影响;,造成至少359人遇难,10万多人无家可归。这些都在向巴基斯坦的生态系统发出警告:必须要切实采取措施以应对当前自然灾害的挑战。那么,巴基斯坦将如何迎接这场生态之战,守住地球上这片“圣洁的土地”?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专访了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
气候变暖加速粮食挑战
作为一个南亚高山国家,巴基斯坦所面临的极端气候似乎并非偶然,马苏德大使开门见山地向记者介绍了巴基斯坦地缘上的无奈:“受南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巴基斯坦本身就是世界上抵抗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北部地区倚靠喜马拉雅山脉,受气流和地形的影响,这一地带的气候更加善变和复杂。以2010年大洪灾为例,在短短的36小时内这一区域降雨量达到300多毫米,进一步使得大洪灾一发不可收拾。”提及巴基斯坦的极端气候,马苏德大使坦言,“虽然自2010年起巴基斯坦连续三年都遭遇了洪水,但是1999年至2002年间整个国家却还笼罩在干旱的阴霾下。洪灾与干旱交替发生,全球气候变暖正让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得非常的敏感和多变。
”
与马苏德大使这一观点非常契合的是,巴基斯坦环境部长沙米娜?哈立德?古尔基也曾公开表示说:“,与全球变暖趋势相吻合。其中,,。气温上升对巴气候造成的主要影响有――导致季风变异、加速冰川融化、增加洪水风险、缺水现象恶化、农业产出和发电量降低等。其中更为棘手的是,它直接影响了巴基斯坦的农业产出,粮食危机即将接踵而至。”
对于由此产生的粮食短缺危机,巴基斯坦气象部的首席气象学家Ghulam Rasul直言不讳地指出,巴基斯坦的农业经济主要靠印度兴都库氏-喀喇昆仑冰川――喜马拉雅冰川,而全球变暖正在让这两条冰川逐渐消融。如今,巴基斯坦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源自季风性降雨的变化,洪水以及大范围的干旱。
马苏德大使则表示,对于诸如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而其中粮食生产更是当务之急。的确,作为南亚农业国家,农业是巴基斯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会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冲击。据一份题为《巴基斯坦气候变化》的报告显示:因灌溉水缺乏和不规律降水,农业生产产量会变低。肥沃的印度三角洲已经面临海水倒灌、海岸线侵蚀的问题,情况会进一步恶化。
基于此,联合国粮食援助工作负责人也曾在2013年6月23日称:“在经历多年冲突和水灾之后,巴基斯坦的饥饿状况正处于‘紧急水平’。”
未雨绸缪:积极制定生态政策
“频发的洪水、地震等灾害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因素,我们必须做到充分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这种未雨绸缪就在于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大使向记者进一步介绍说,“不可否认,气候变化也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而建立一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会逐渐规范人类的行为,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据了解,在2013年2月,巴基斯坦推出了新国家气候变化政策(以下简称:NCCP)旨在对国内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同时也将区域和双边协定看作是确保水资源、粮食和能源安全的关键。该政策是由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与多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制定,并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属“一个联合国”(One UN)环境联合计划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任Marc-André Franche也曾对巴基斯坦的生态政策表示了赞同:“巴基斯坦是面临气候风险最脆弱的国家,需要设计出实现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他还认为巴基斯坦在出台政策方面表现良好。
谈及此,大使也坦承的向记者介绍了巴基斯坦当前最紧迫的生态任务:“在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和绿色科技来推动灾害预警、生态修复与建设。”P,巴基斯坦已经设计出了一个国家行动计划。该计划考虑到了气候变化给许多发展领域造成的风险和脆弱性,包括能源、粮食、水源以及相应的减缓和适应措施。另外,新政策还专门提出建立“南亚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并建议让“兴都库氏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一代的国家都将冰川列为受保护区域。
巴基斯坦曾遭受自然灾害的重创,但是也在应对挑战的路上不断努力。据大使介绍,目前,巴基斯坦已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如成立气候变化特别工作组、建立气候变化总理委员会、制定与环境、森林保护、能源及饮用水相关的国家政策等。
寻求国际多边合作
除了积
巴基斯坦生态:从脆弱走向坚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