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而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自然实验中不同的教例,阐述了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并从“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自然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
“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下面以沿海版教材自然第五册《磁铁的性质》为例来分析3种不同的教例。
《磁铁的性质》这一课的认知目标是:知道磁铁的4个性质。不同的教法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不同教法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教例一: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铁的4个特性:磁铁能吸铁;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强;磁铁的同性极相斥,异性极相吸;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然后让学生熟记这4个特性。在这个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根据教材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这种教法的特点是重结论、轻过程,只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教例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演示过程。学生在模仿操作之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由
“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达到了认知目标。这种教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模仿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例三: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

浅谈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