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走进生活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欣赏、感受生活的美。”因此,美术教育活动也应以生活为中心,让幼儿参与实践,在教中学,学中学,做中学,切实培养幼儿生活实践能力。那么“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到底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来实施,把幼儿美术融入到生活中,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获得美的体验,形成真实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美术;生活;内容;环境;材料
一、美术内容生活化
幼儿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主要是表现在教育内容具有生活性。而孩子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认识的。所以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
秋天到了,带孩子们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树叶变黄了、小草枯萎了、金黄的稻田像一片片金色的海洋,随着秋风一浪送一浪,洁白的云朵千姿百态,有的像绵羊、有的像威武的巨龙、有的像……还有那争先开放的、形态各异的菊花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美丽的世界,他们在尽情享受的同时,又得到了美的熏陶,更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于是,主题墙上就有了很多关于秋天的主题画,从这些画中看到孩子们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美,体验了活动带来的愉悦情感,看到了孩子们探索的激情。
,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让孩子做一件从没接触过的事情,孩子经常是无从下手。就算做了,也只是老师说多少,孩子做多少,这就是别人常说的
“孩子跟着老师走,老师抱着孩子走”。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孩子的一切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实施的组织上体现生活性,将“孩子跟着老师走,老师抱着孩子走”变成“老师顺着孩子走,孩子试着自己走”,学习效果将更深刻。例如在研讨活动设计“纸筒上的秋天”内容就是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了,秋天的水果、秋天的花、秋天的叶子……这完全可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又如在“春天来到我们班”的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带领幼儿去户外踏青,感知周围环境在春天里的点滴变化,并把这些过程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贴到春天的主题墙上,有“刚发芽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池塘里的小蝌蚪”等,虽然孩子只能用简短语句来表达他们的发现,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从活动中感受、体验了春天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景色,把春天“搬回家”的欲望也油然而生。此外,我们还会让小朋友们一起参与班上的环境布置:把班上的水管用牛皮纸包起来当柳树干,用绉纹纸搓成柳条垂下来;吊饰则用收集回来的贝壳做成一朵朵漂亮的花,中间是孩子们用树叶创作的印画、拼贴画;在温馨的悄悄角里,小朋友用收集回来的糖纸做成了一条条帘子垂吊下来,感觉美丽又充满春天的气息
……由于教育活动以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是他们熟悉的环境、知识及经验加以理解和重新构建,所以在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表现更加突出。如果活动的主题远离幼儿的直接经验,他们就只会依赖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形式、方法等。
二、美术环境生活化
学习成就感的获得往往是来
让美术走进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