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
目录[隐藏]
基本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特征
自然气候
人口状况
教育文化
经济概况
交通运输
旅游景点
物产名食
历史事件
信宜名人
风土人情
行政区划
基本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特征
自然气候
人口状况
教育文化
经济概况
交通运输
旅游景点
物产名食
历史事件
信宜名人
风土人情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基本概述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是广东省省辖县级市。东与阳春市相接、南与高州市交界,西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容县毗邻,北与罗定市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 110°40′36″~111°40′39″、北纬22°11′16″~ 22°42′26″。,。,西距广西容县县城120公里,南距茂名市100公里,东距省会377公里,北距首都北京2690公里。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信宜历史悠久,据本土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网坠、石纺轮、石船形砸考证,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以前信宜属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百越设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属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信宜地属交趾(后改交州)州史部苍梧郡端溪县。晋永和七年(公元346年)信宜地属广州晋康郡端溪县,南朝梁(公元502)始在信宜地置梁德郡及梁德县。隶属泷州,隋开皇十八年(598)梁德县改为怀德县。唐武德四年(621)析怀德地置信义、谭峨两县。并在信义县(今镇隆)设南扶州管辖这三个县。武德五年又析怀德地置特亮县,也属南扶州,唐贞观八年(634)南扶州改称窦州,管辖范围不变,隶属岭南道容县都督府。宋开宝五年(972)废怀德、潭峨、特亮三县,其地并入信义县。仍隶属窦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县改信宜县。宋熙宁四年(1071)废窦州,信宜归广南西路高州管辖。元朝属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明属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明万历五年(1577)罗旁战事后,将信宜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今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贵子、旺沙、朱砂、安莪、洪冠、茶山、怀乡等镇)池洞部分、高州之马贵、古丁、深镇及罗定之扶合、加益、棼滨、新乐一带,划给新设的西宁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经朝廷批准,定康、信丰、感化、从善四都重归信宜管辖。沿称旧图,镇南都仍留西宁县。清朝信宜隶属广东省高州府。民国(1912)之后信宜先后属高州军政府、高州绥靖处、高雷道、南路绥靖委员公署、“八属”善后督办公署、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10月22日,信宜县解放先后属广东省南路专区,高雷地区、湛江地区管辖。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两县合并为高州县,县治高州城。1961年4月1日,信宜县从高州县分出重设,治所住东镇,原信宜县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马贵、深镇3个镇)划归高州县管辖,1983年7月起,信宜隶属茂名市,1995年9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辖东镇、镇隆、水口、北界、高坡、金铜、径口、丁堡、池洞、朱砂、安莪、贵子、旺沙、洪冠、茶山、怀乡、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等23个镇。2004年将径口并入金垌镇,高坡并入北界镇,安莪、旺沙并入朱砂镇。2005年东镇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现在全市18个镇及1个街道办,下辖370个村委会及8个居委会。
[编辑本段]
地理特征
信宜市属广东省50个山区县(市)之一。境内七成多是山地,称为“八山—水一分田”之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山地地貌为主,境内崇山峻岭,河溪纵横,高度从海拔50米至1704米。海拔高程1000米以上的山岭80座,500米以上的山峰37
信宜卫星地形图
1座,最高点是大田顶,海拔1704米,是粤西第一高峰。最低点是镇隆镇北畔村温屋河尾,,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1条,河流总长522公里。是鉴江、黄华江、罗定江之发源地。鉴江流域是广东省的第三大流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发源于信宜市虎豹坑,流经高州、化州、茂名、电白等县市,在吴川市的沙角注入南海,干流全长231公里,流域面积9464平方公里,是粤西沿海最大的河流。黄华江是珠江
二级支流,发源于信宜大田顶,向北流至旺沙镇加塘村出广西,于藤县与北流江汇合。主干长230公里,在信宜境内98公里,有钱排河、贵子河、沙底河、朱砂河等支流。罗定江其实就是历史上曾经多次提到的南江。罗定江从信宜鸡笼山发源,流经罗定、郁南,到南江口镇而汇入西江。罗定江虽然是珠江水系主要河流中流程最短的一条,但它所流经的地域,有许多原生态文化藏于深岭幽壑之间。因此,水能资源丰富,
广东信宜详细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