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千年包公读后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千年包公读后感
千年包公读后感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包拯
这是北宋名臣包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他在诗中直抒胸臆,堂堂正正地表明了自己从政和为人的道德准则,即清心治本,直道处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拉开帷幕的今天,督导工作至关重要,若想真正督导到位,关键在于督导组所有成员不能当“老好人”,而要当敢于唱黑脸的“包公”,学习包公的为官做人之道,清心、直道、知耻,方能发挥自身作用,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清心”才能时刻保持警醒。所谓“清心”,笔者认为在这里是指清廉无私的心境,拥有了这份心境,才能“身正、心净”,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时刻的警醒。教育实践活动中,督导组除了承担着督导被督导单位这一重大职责,他们也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监督,督得如何、导得怎样,群众自然心中有数。因此,督导组务必要“常怀敬畏之心”,以清正为根,以勤廉为本,不被私心所惑,方能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实实在在不会落入虚套。
“直道”才能时刻严格把关。“直道”是说正直是为人的准则,这是包拯一生都在秉承着的做人做事态度。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督导组也需要把这种正直精神带到工作中,方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因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不令而行;只有“正直”才能坚持正道,敢作敢为;只有“正直”才能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对每一个环节都督导到位、严格把关;只有“正直”才能保证教育实践活动保持正确的方向不偏离中心。
“知耻”才能时刻坚守底线。“勿贻来者羞”是说切不可留给后人以羞辱,这就是一种“知耻”的觉悟。教育实践活动中,督导组若想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交出一份让中央放心、让群众满意、让被督导单位敬佩的答卷,就必得先有“羞恶之心”,方能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不敢被群众所“恶”;始终维护国家的利益不敢被群众所“耻”;始终坚守道德底线不敢被群众所“弃”,如此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保证活动出成绩不陷入空泛。
千年包公读后感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历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领导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表达景仰之情,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笔者衷心希望这种学习姿态

千年包公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lfsnxh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