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汉语汉字的交融和发展
摘要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汉字充当着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使者功能,汉字是继承和发展中日两国文化所不可欠缺的媒体。在古代,中国汉语汉字传入日本,时至近代,中国又大量吸收日本汉语汉字,中日两国的汉语汉字融合成为水乳交融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中日两国在语言上相互影响,互为补充。语言的相互影响反映了以社会为背景的文化的相互交流。其动因和起点是文化和发展的需要,中日汉语汉字相互之间发展的过程充满着渗透、交融和互动。本文就此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关键词中国日本汉语汉字交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长达千余年间发生着汉字文化的互动,这不仅是指双方共时性的相互影响,而且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汉字文化扩散源地与受容区在两国间戏剧性的易位。众所周知,早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文化的扩散源地,其首创的汉字及汉字文化传入尚无文字的日本列岛,使大和国家确立之际,迅速实现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性飞跃。日本借鉴与吸收中国的汉字并创造了自己的假名文字,但汉字在日语表记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而另一面,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深受日本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交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是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的。这主要表现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词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传输日本?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词语又传输回中国的发展过程。在汉字文化圈内的中日两国,以汉字为媒介,展开了颇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但又有其基本走势,即从文化高势位地区流向文化低势位地区。古代主要是从中国流向日本,中国创制的汉语汉字长期、大规模传播到日本,影响日本。时至近代,日本成为非欧美国家中率先走出中世纪的先进国家,中国在追赶日本近代化经验的过程中,大量接受明治维新后日本创制的反映西学内容的汉字新语汇,中日之间文字交流的基本流向发生了逆转。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汉语汉字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在先期研究的基础上,就日本人制造的新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近代日语
“外来语”取代中文中固有的翻译是历史和发展需要的自然选择进行考证和论述。
1中国汉语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汉字原本是我们中述汉语而创造的文字,公元四世纪前后传入日本。由于汉字的输入,日本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同汉字一起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日本社会的文明程度、极大地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调查(宫地裕:1996),由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已占日语总词汇量的半数以上。它遍布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日语的外来语原本是用片假名书写的。汉语词汇来自中国应属外来语,可是,至今仍然用汉字书写。这种情况在其它任何语言中是不可想象的。另外,日本人还利用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及“和制汉字”。汉字可谓日本文字的基础。回顾日本两千年来的文明史,所有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科技资料等,无一不是用汉字或汉字与假名共同记载的。可以说,汉字构成了日本文化的核心,汉字已深深浸透到每个日本人的血液之中。语言文字不但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还是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血肉相连的载体,是千百年来历史积淀自然形成的产物。日本对于汉字及汉字文化开始是全盘吸纳,但由于汉语与日语的语音迥异,结构也大相径庭(汉语
论中日汉语汉字的交融和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