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数学教学中“教学做问”的有机结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数学教学中“教学做问”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力求通过教与学的实践活动、思维活动、愉悦合作、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内部机制,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为培养有学习能力、有个性、有合作精神、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老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问”结合的原则,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边教边学边做边问。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做问”的有机结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在做中教,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实际操作,充分运用眼、耳、口等各种感官的协作作用,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当然,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注意启发性、阶段性与合理性,不要为了操作而操作,以至于把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感性阶段。
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可以拿实物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分成每份
“同样多”的几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领悟“移多补少”和“平均思想”,从而得到求平均数问题的常规方法。这一数学过程,学生思维主要处在动作思维阶段,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接下来应通过具体教学问题,借助动作思维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如果舍弃前一层次动手操作的教学,直接进入后一层次的教学,势必给学生理解与掌握的效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思维借助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因此,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不断训练其语言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释疑,初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反叙题时,在学生已学会正叙题的基础上,只是有意识地点拨一下,就可直接出示尝试题:爸爸今年54岁,比小林大31岁,小林今年几岁?可引导学生思考、叙述:“比小林大31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该怎么说?让学生在讨论、讲述的过程中,自然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又是思维能力的外壳,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多向学生提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讲述概念的形成过程、思维的构建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究过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三、在做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设计落实双基、巩
固知识结构的练习,而相对忽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智能结构的练习。近几年来,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趋势下,向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开发身心素质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在小学数学中,只要我们坚持“教学做”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广

数学教学中“教学做问”的有机结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