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让你的学生挺直胸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他告诫老师不要挖苦,讽刺学生。经典的“四块糖果”的案例就集中体现了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思想。
赏识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我》中说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说过:“善则赏之,过则匡之”。这里的“赏”,就是赞赏,表扬的意思。
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是年轻的心,敏感而脆弱,他们特别需要阳光与雨露,需要喝彩与掌声。学生最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关心,哪怕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轻抚的动作,都会像一股爱的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灵,起到神奇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情绪低落的学生,很多时候只要教师的一句鼓励就可以使他从低落情绪的谷底走出来。教师善于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赏识学生的妙想,学生就充满信心,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采用的外压强制的“灌输式”“权威式”的教学方式,以“分数”为最终目的,它以牺牲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为代价,单一,孤立地抓所谓
“智育”,导致“教”与“学”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觉得累,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但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唤起学生久违的热情,重燃信心之火,希望之光。学生学习的信心、兴趣来源于师长及时的肯定。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学生听到表扬,特别是老师的赞许,会更有信心,明确学习的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
林肯曾说,人人都渴望受人称赞。由于赏识教育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赏识学生为出发点,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和进步,善于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老师是学生情绪的主导者。在赏识教育中,只要教师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帮助学生,用自己宽厚的爱来赏识自己的学生,相信他真行,真棒,那么,学生定会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式,认为“老师做的都是为我们好”,“老师说的合情合理”,这样就很容易从情感上接受老师,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此,只有去赏识学生,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师生的情感联结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关爱为本,友情至上”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把课堂变成学台和机会。教师的肯定能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学习心理,学生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真正实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把知识轻松地
“流动”给学生,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吸收。在这样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得轻松,才能更好地调动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能从自我欣赏的说教中走出来,集中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发展能力,从而最终形成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学习,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意义上达到
赏识教育:让你的学生挺直胸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