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的预防教育
差生的概述
差生的概念
我们所指的“差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
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在这里隐含了“智力与学力相应”的大前提,
亦即学业成绩尽管相当落后,但从其智力程度预测,学业成绩可充分提高,
至于智力明显低劣,学业成绩未达到平均标准者,原本不属于差生的范畴,
因为这类学生的学业成绩几乎是不可逆的。两者之间泾渭分明,具体地说有
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所说的差生仅限于学业,专指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者。我们
不能因为差生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不符合道德要求但并非道德败坏的“过
失行为”,诸如恶作剧、故意违纪、不礼貌、撒谎、好打架、考试作弊等,
就“上纲上线”,把差生概念随意泛化,扩充成“道德差生”、“双差生”
之类,这是有侮辱人格之嫌的,应予摒弃。
第二,我们所说的差生,要害问题是“学力不振”或“学力不良”,但
它是可逆的。况且只有当差生真正正视了自己的学力之差时,才有求得进步
的契机。因此,无视客观事实,讳言差生,未必可取。
第三,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任何人都得终身学习,以求得终身发展。
哪怕是功成名就的人也不能说“已经充分开发了自身的潜能”。从这个意义
上说,“其才能未被开发的人”可以泛指世间一切生存着的人。然而我们知
道,某类事物如何定义,决定着对它的诊断和处理。就是说,概念的界定乃
是利于实践操作,决非为概念而概念的。对差生作过泛的界定,只能模糊正
常学生与失常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失却了概念的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普通学校教育中还可能包括智能低下的弱智儿
童。前面已经提到,他们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应当严格区分开来。所谓
弱智儿童,系指心智能力低于常人者,亦即指个体在发展时期,普通智力功
能低于平均数以下,并兼有适应行为缺陷的现象,或者说,在个体发展时期
内由于普通智力功能的发展迟滞而导致适应困难者。
柯克从教育可能性的角度,对弱智儿童做出了如下的分类:一是可教育
弱智儿童(轻度智力落后),是心理发展低常,不能适应正常的学校教育者。
但这种儿童可以在三个方面获得有限度的发展。其一,可以掌握小学程度的
文化知识;其二,可以学会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三,可以接受一定程度
的职业训练,成年后能部分或全部地自食其力。二是可训练弱智儿童(中度
智力落后)。这种儿童不能掌握读写算基本技能,难于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
职业能力,因此难于参与社会生活,但生活可以自理。三是保护对象(重度
智力落后)。这种儿童往往伴有脑性瘫痪和听力损害,需要终身在家庭或特
殊机构里接受保护。根据一种保守的估计,约~ %为可训练的严重
的弱智儿童,约~ %为可教育的弱智儿童,造成弱智的原因包括遗传
疾病、中毒与传染病及环境影响。
差生的成因
差生的成因,有智力程度一类的素质因素,兴趣、动机、习惯一类的人
格因素,学校、家庭、社区一类的环境因素,视力、听力、疾病一类的身体
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
差生的总体因素。
素质因素
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能力”。以语、算学科为代表的符号的理解以
及使用这些符号进行的思维活动,原本是支撑适应新环境与课题情境的核心
性条件,它也许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学习能力——智力。学生有多大的“学
习可能性”?学生顺利实现新学习的条件是否具备?适合学生本性的学习内
容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显示了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正确地把握学生的
智力水准与智力结构。故而最近有人强调支撑人们行为与能力的条件——素
质因素。
一般认为,智力高,其学习可能性或学习潜力也大。这是由于两者的相
关系数高,智力与学力往往是一致的。不过,两者的相关系数在~
之间。而且,学科不同,其相关系数也有极大的差异。根据伯特的研究,学
科成绩与智商的关系如表所示:
表学科成绩与智商的相关
学科作文阅读数学书写手工美术
相关系数
不能认为智力高,其学力肯定高,就是说,从智力与学力的关系看,智
力高者其学力并不一定高;智力较低者也有学力高的。许多被视为差生者,
其智力未必低下。
人格因素
学习行为并不仅仅同智力相关。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情绪稳定性,乃至耐
心、同他人合作等等的社交能力,这一类非认知性因素对学习行为的影响也
不小。人格因素作为一个成因,究竟同差生的学业不良有多大相关,尚不清
楚。但可以认为,人格因素比之智力因素与学业更密切。缺乏动机、对什么
都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无耐心、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人
际关系紧张、感情脆弱、焦虑不
【管理教学类】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67)差生的预防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