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人生
阅读使人生充满希望
我1984年7月大学专科毕业以后即被分配到茅山老区的乡镇完中工作。这里四市(县)交汇,交通便捷,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一些五六十年代本科毕业的老教师在全县赫赫有名,也有许多八十年代的新教师在当地出类拔萃。面对他们,我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也不由自主地闪现出无以名状的惶恐和忧虑。当面对两个班一百多个只比我小三四岁的高一学生的注视和惊疑。我更是找不到做一个好教师的感觉。第一节课的“语文学习方法漫谈”便如同开会作报告一样草草收场。怎么办?怎么办?我在内心一遍遍地问自己。第二节课开始总不能再“漫谈”下去了吧?内心的焦灼与矛盾使我寝食难安,夜里躺在床上不由地回忆起实习时听王永昌老师上《祭妹文》的情景。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细致入微的分析,融情感、趣味、哲理于一体的教学风格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让人神往,使人钦佩。课后讨教时,王老师说了一句既经典又普通的话:读书,读书,再读书;实践,实践,再实践。好在读大学时省吃俭用买回的《论语》、《战》、《汉书》、《三国志》、《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段注》、《广雅疏证》等古代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虽未来得及仔细阅读,但200多本书却跟着我来到了学校。排列在宿舍里。我的心稍稍安定了一些。从此以后,我便悉心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写好教案请同行斧正,邀请教研组长去压阵听课。渐渐地,我找到了一些做教师的感觉,也有了一些做教师的底气,慢慢喜欢上了教师这个普通的职业。
工作以后,我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读书的好机会。1987年我第一次任教两个高三毕业班并担任班主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却依然报考了本科函授,读了三年的书。后来又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江苏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工作25年。读书、学习一直没有停止。每次背回一大袋一大袋书籍。我的内心总感到既自豪又神圣。
多年以后,我才有机会向已成为江苏省资深特级教师、镇江市中语会理事长、镇江市十大藏书家之一的王永昌老师表示自己深藏内心的谢意。阅读伴随着我成长。在乡镇中学工作5年,我送走了3届高三毕业班,第一届高三毕业班语文高考成绩就超过了重点中学。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我于1989年被抽调到当地的县中工作了11年,任教了6届高三毕业班,也逐渐摸索出了语文教学的门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书育人的风格。床头的几百本书像一双双眼睛,每天注视着我,使我不敢懈怠,只有把它们读深、读透、读完,心里才能安稳。现在走进我的办公室,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桌上摆放的各种书籍,在办公桌右边的一排高大的书柜里摆满各种图书。在我家中的书房里,背墙而立的三大排书橱里也排列着上千册图书。我每年都订阅十几种教育教学类的报纸、杂志,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这也许正是我在教育教学方面走向成功的捷径,是我攀登上教书育人高峰的阶梯。1997年我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被推选为镇江市中语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阅读使教书绽放美丽
工作了一段时间,我观摩了一些名师的公开课教学,扩大了视野,感觉到多年教学高三毕业班,虽然在教学上成熟了一些,但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教学的套路,特别是语文教学习题化的应试教育模式比较严重。我便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和报纸
我的阅读人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