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反移情投射认同
同理、反移情、投射认同
作者: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李孟潮发布时间:2007-10-26 查阅次数:45 次
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1. 导言
回顾精神分析中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理论家的争论其实并不在同一个水平上。
一般来说,不支持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具备存在意义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是反对派——倾向于把投射性认同看作是一个描述个体内心变化的防御机制。在把这个概念和精神分析中其他已有的防御机制概念比较之后,自然会发现,投射性认同的确没有什么新意的。
另外一派,支持派共有的特点是把投射性认同当作一种双人现象来对待,那么,其存在意义自然不言而喻,这是精神分析历史上开始从系统的角度来观察心理治疗。这种视界转换将会最终彻底颠覆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构架,如最近崭露头角的关系治疗(relational treatment )学派,其理论基础便是建构主义、系统论、佛学心理学、福柯等等,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大相径庭。
这种争论的起源在于Bion的工作,他用“容纳者”模型把克莱因晚期含混的有关投射认同的双人理论推向了一个极端,一个“弥纶天地之道”、“广大悉备”的极端。
在其模型中,治疗和治疗关系变成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种宏大叙事的统摄万物的引力自然让很多分析师趋之若鹜。
自然他便会提出投射认同正常化的观点,并提出这是前语言期的母子沟通。其沟通的主要成分是“对死的恐惧”传递给母亲,让母亲帮助婴儿处理死本能,然后用婴儿能够承担的方式回收。(Bion 1959, 1962, 1963, 1965, 1970, 1977, 1992)
前语言期,这才是投射认同的两派争论的焦点,其实投射认同这个术语的反对派在这个时期看到的个体内部的自恋认同,而支持派看到的是两人系统中的一方投射,另一方认同。
如果我们把投射认同定位为双人系统中无意识交流的一个基本单位的话,就不免要考察治疗关系这个两人系统中的投射认同。
而传统精神分析一般是用移情-反移情,同理(empathy)来描述治疗关系的。它们和投射认同的关系究竟如何?便是本文作者关注的问题。
2. 反移情
不少人认为,其实投射认同的结果就是形成治疗师的反移情,反移情就是投射认同中的接受者产生的反应。(Blechner,1994; Waska,1999)
他们的论点主要是,移情本质是置换,置换的本意就是力比多灌注从一个客体转换到另外一个客体。这个过程恰恰就是投射-认同的过程。
在移情中,患者不仅仅是回归到对过去的客体的灌注,而更多是把对过去客体的灌注变成对现在客体的灌注,因为对过去客体的灌注并没有处理。所以移情-反移情关系便是此时此地的投射-认同,正如比昂所说的,“过去的现存”(the past presented)。(Bion ,1977; Grotstein,1994))
Scharff显然是这种观点的一个支持者,她认为,投射性认同是一种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现象。
人们往往忽略了投射-认同中治疗师的内摄性认同(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而正是治疗师对患者投射的东西的内摄认同,形成了治疗师的反移情反应。她提出,我们之所以忽略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作为分析师,很难承认原来我们也会对患者进行内摄性认同。(Scharff,1993;Money-Kryle,1956)
内摄认同可以分成三个类别:一致性的(concordant),plementary),对抗性的(oppositional),我们知道这便是对反移情的分类。( Racker,1953, 1957, 1968;Grotstein, 1993)
Grotstein进一步提出,要区分部分内摄认同和全部内摄认同。后者完全是无意识的,像深催眠一样地控制了治疗师。而部分内摄认同意味着治疗师的观察自我能够工作,能够把自己对投射的情绪体验变成分析的工具(an analytic instrument.)。全部内摄认同意味着治疗师和患者的投射性认同发生了非治疗性的共谋(collusion),双方都出现了阻抗。但是无论是部分性还是全部的内摄认同都可能成为病理性反移情的催化剂。
Grotstein把投射认同导致的反移情分为两类:被迫性反移情和非被迫性反移情。
后者出现的时候患者仅仅是期望治疗师能够承担她的情感。
而前者出现时,往往是患者坚持要求治疗师按照他的指挥反应。就像导演在指挥演员一样。这时候形成的是施虐-受虐的关系模式。这时候治疗师如果太同理或者“理解”患者,就是被患者的投射认同机制成功地操纵。其实是强化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同理其实会杀伤、中和患者的欲望,如果他的欲
同理反移情投射认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