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及依据
(一).宏观政策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从《建议》对新农村描述的20个字里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系统工程,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优势、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组织、形成新机制、资源新配置、塑造新风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的目标要求,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它同我们党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是内在统一的,是中央抓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
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基础设施的欠缺,社会事业的不足,收入水平的低下,也直接带来城乡矛盾、工农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解决农村问题上已经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80年代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农民,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分权。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是第二次,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减负。作为第三次大的改革和调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方案,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措施。三次调整内容和意义不一样,过去两次是单向的,这次新农村建设则带有系统性、综合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方位政策设定。
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发展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包括9亿农村人口在内的全体人民将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他们的脸上将有更多的微笑。
(二).区域市场条件
成都在建设国际大都会的进程中, “三农”问题成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成都市委明确提出了要围绕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目标,努力走出都市郊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
成都市属于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地区。2003年以来,成都市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思路,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主要模式,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三集中,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作为成都地区农业
成都郫县XX镇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