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是我市紧紧抓住重要历史性窗口期,加快实现城市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成美丽天津的冲刺阶段。从天津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和高效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我市积极适应宏观经济发展新形势,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建成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改革创新、产业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出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显著提升了现代都市型农业水平,促进了郊区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了节约、集约、生态型和谐社会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全面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一)郊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时期,我市郊区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面高于全市总体水平,郊区在全市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二五”%,;%,。郊区经济结构更趋优化,::::。重大项目和示范工业园区对郊区发展带动作用明显。截止到2015年底,,%,累计竣工投产项目947个,%;,,,%。
郊区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吸引内资5489亿元,。
(二)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走在全持续上升。,
“十二五”%。农业在保供给促增收、保安全促转型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蔬菜、牛奶、水产品、猪肉和禽蛋的自给率在全国大城市中处于前列。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已建成6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蔬菜设施化率达到70%;建成23个现代农业园区、155个畜牧水产养殖园区,形成了工厂化、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在京津冀都市圈以及北方地区位居前列。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培育了杂交粳稻、小麦、黄瓜、花椰菜、生猪、肉羊等优势品种,现代种业、生物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成为天津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
农业物联网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建成了达到台,实现了技术示范向生产应用、再向产业培育的重大转变,推动了物联网技术在涉农区县和菜篮子主要产品全覆盖。
农业功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强化生产功能的同时,发挥了农业资源优势,挖掘了农业的文化、休闲、生态等多功能。2015年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已达到50亿元,%,带动了28万多户农民实现增收,也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显著进展。%,%,%,生鲜奶合格率100%,%。没有发生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导致的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全。
(三)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
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通过采取贷款贴息补助、评级评优等措施,区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51家。农民合作社量质双增,累计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8876家,登记数量较2010年增加7100多家;规模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社均资产总额达到340万元、社均带动农户50户,;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56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6家、市级农民合作社4
天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