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阳明篇.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阳明篇
胡希恕讲述
阳明病按八纲分析,就是阳证在里,就病位上来说是在里。什么叫做阳明病呢?阳明病不是什么特殊个别的病,不像肝炎、肾炎等为个别的病,它与太阳病一样,在这个书,古人的病名,都是一般的“证”,什么病都可以得阳明病。阳明病不是单独的那么一种病,它有特征,什么特征呢?
在这个书里分成二段说的。“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就是腹证,日本人常讲腹诊嘛,就是病实于胃肠之里,拿手按真能有抵抗,就是按心下的部位,甚至于压痛,这是就腹证上来说的。
有的阳明病只热而不实,这个腹诊就没用了,它光热,所以在“阳明篇”里头又提出阳明病的外证。没有胃家实怎么辨阳明病呢?外证是身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这是外证。
换言之,无论什么病,有胃家实或者有身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的外证,都叫做阳明病,无论什么病。所以这两个,一个是腹证胃家实,一个是外证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都是阳明病的特征,可以这样理解它,凡是阳明病就得具备这个条件,临床上把这作为判断阳明病的标准。
阳明病怎么来的,这个书开始就说了,由太阳病不解而转属阳明者,叫太阳阳明,前面有,还举例子,如脾约是也。在太阳病,由于我们治疗不当,本应发汗而吃泻药,使热陷于里,也能转为阳明病。即便依法发汗,如果病相当的重,虽然依法治疗得正确,但是它在这个段阶好不了,它也是要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这在临床上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正的伤寒。伤寒为大病,病好的时候全在少阳的末期、阳明病初期,就是在大柴胡汤、白虎汤的阶段甚至调胃承气汤的阶段就可以好的,但在太阳病的阶段常常不好,即使治疗得当,不过是杀一杀病势的来势而已,使病势减轻,使传里或半表半里不那么猛暴,要治之得当,能达到这个目的。一般轻病,表证的时候就可以好,比如咱们一般的感冒,轻微的感冒,喝点姜汤也可好,弄点姜水你喝一喝,出点汗,吃点茶叶出点汗都可以好的。但那都是轻病,真正的重病不是随便吃药就可以好的,就得按规矩,该用麻黄汤非用麻黄汤不可,用桂枝汤就不行,该用桂枝汤用麻黄汤更不行。所以他这个书规律非常严,辨证严得很,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而最后要辨到方证,方证就是咱们讲的这套,就是一个方剂有一个适应症。不这样则在临床上常常达不到疗效。
所以阳明病,由太阳病传来的,就有我说的这几种原因,也有些误治:有些在太阳病的阶段发汗太过,丧失水分太多,里头燥结;也有重病,在太阳病阶段虽然依法治疗,但是在此段阶好不了,也是要传里或半表半里的。(前面)咱们讲到传里。
那么如果传里之后了,阳明病已发生,太阳病还存在,这叫做太阳阳明并病了,就是这个书所说的“太阳阳明是也”。
那么少阳阳明呢?也是一样的。少阳病已经不是表证了,传入少阳而发生少阳病。少阳病也有由于误治的,使之邪更陷于里,而发生阳明病,你像利小便就是的,丧失津液太多了也使着大便干。少阳病,不可吐下或发汗,只能用和解的法子。如果我们用发汗或者吐下,
咱们讲到少阳病就有了,“吐下则悸而惊”,(少阳病治以吐下则)虚其里,中医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来胃肠不虚,由于吃吐药、泻药虚其胃肠,外边邪热趁胃虚就往里头去,那也发生阳明病。那么还像我方才说的那个表证的那个样子:也有病重的,在少阳病没治错,但也有传为阳明的。如果转属阳明了,就是少阳病还没解,阳明病已发生,这个阶段就叫少阳阳明并病,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阳明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odkd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8-09-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