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数学
一、体验学习的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是指个体主动参与或虚拟参与某件事并在认知和情感上获得相应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最主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慢慢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数学学习中的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有各种思维活动,如猜测、分析、推理、验证、归纳等。课堂中,教师的指令性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丝毫没有思考空间,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当然,体验中的数学活动还包括合作与交流,个体与同伴的合作才能得到更多的经验,同样,个体的经验也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体验学习的操作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才会有效。小学生的动作思维占优势,听过可能会忘,看过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能真正理解。所以,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手中的形状纸张,再进行猜测、验证、归类等总结出两种形状的特征。几分钟后,学生们都能完整地总结出其特征了。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知识比比皆是,学生把在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出来,不仅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帮助扩大知识面。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万以内数的信息,并强调要真实准确的数据。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准备中,课堂汇报中纷纷说出了收集到的信息: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是200米,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信息包含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学以致用,学知识就是为了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来解决实际问题,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学校为了庆祝国庆,要在升旗台四周放一些花。于是,笔者把这项活动揽到了自己的班级。笔者让学生们围在升旗台观察一番,让他们决定每边放几盆美观,达成共识放11盆后,再问他们一共需要几盆?马上有了激烈的争论,答案不一:44盆,40盆。于是,笔者便请几个学生动手放花。放好一边后,就有学生提出来“另一边10盆就够了”,“每一个角落都有一盆重复算了,每边只要10盆就好了”,然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比以前在黑板上画画拼命讲解植树问题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笔者曾经遇到过
“学生乘车去旅游”,不同车辆、不同人数、不同价格,算出哪种最便宜的问题。笔者把题目稍作修改:要买55本厚笔记本,,批发50元/箱,每箱20本,怎样买合算?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先批发两箱,剩下的零售。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买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那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通过批发三箱,买60本只需150元。在比较重选择最佳方案后,许多学生都惊奇不已,原来买60本竟然可以比55本便宜。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数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