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注意事项:
、班级、考号等信息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A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谬之”
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C.“兄终弟及”
3.“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周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
A. 强化血缘联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实行封邦建国 D. 推行礼乐教化
4.“师尚父(即姜尚)谋居多。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该材料反映出()
A. 王族身份,守土封疆 B. 大兴礼乐,尊卑有序
C. 诸侯镇守疆土,藩屏王室 D. 尊王攘夷,称霸诸侯
5.“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 区别大宗小宗
C. 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 稳定统治秩序
:“他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将所得韩地建立潁川郡。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
,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定B. 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时的失误
C. 起到了限制和监督皇权的作用D. 是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的反映
,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A. 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B. 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 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 施恩于诸侯子弟
。下列言论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 “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有辟署之事”()
B. “今我朝罢丞相……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C.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D.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12.《通鉴纪事本末》记载某朝皇帝说:“朕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端,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下列史实与此相符的是()
A.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B.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C. “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
D. “大学士之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
13.“尚书六官,各有所职,倘无折中,则恐互相推避……故总摄以宰相。宰相亦虑有未周,见有所偏,乃先之以中舍之杂判……又继之以给事之驳正……此等制度,可谓宏大又兼精密。”这段描述应为()
A. 秦代三公九卿制度B. 汉代中外朝制度
C.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D. 明朝的内阁制
“选举志”,《通典》中有“选举典”,《通志》中有“选举略”,《文献通考》中有“选举考”。这些文献中记载的“选举”功能的实现,在唐以后是通过()
A. 竞选 B. 推荐 C. 考试 D.
河南省信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