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语文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饱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和艺术品位、净化心灵,是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迫于高考压力,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还未改变。老师都是按照高考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试题训练,对诗歌不是去鉴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是跟着高考走。把诗歌鉴赏课当做单调乏味的讲解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自己去审美、欣赏的主动性。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诗歌的美,也基本不能体验到美的享受和学习的乐趣。
同时,很多学生出于功利,学习诗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高分。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审美能力自然无从培养。由于古典诗歌产生的时代久远,学生对诗歌的相关创作背景很陌生,加上教师采用串讲法或者诵读法进行教学,严重忽视挖掘诗歌中的美,导致一首首充满灵性的诗词变得死气沉沉,黯然失色。
二、诗歌教学的美育功能
细细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味,感受它的语言之美是高中诗歌教学的基本目的,也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诗歌语言具有精炼、生动、准确、含蓄等特点。通过吟诵,我们能够看到一幕幕生动形象的画卷犹如在眼前展开,美感顿生。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再如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描述:“荒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俨然是一幅恬静的田园图画。通过诵读还能体味到诗歌在用词方面和语言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讲解相关的诗词鉴赏技巧,结合学生的反复吟诵,来让学生比较辨析、品味推敲诗词中语言在视觉、听觉方面的美感,以及用词的精准、凝练。比如,李清照所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开篇便是几个简单的重叠词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言简意赅,从外部环境转到内心的活动,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愁苦、孤寂。
古诗词中所包含的美的景物、美的意境能给人带来美的感染、熏陶。有时就像闻其声、见其人、遇其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善于联想,将诗歌凝练的话语转换为脑中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卷,进而体味到诗歌的意境,感受到美,从而实现其美育功能。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自古就为人称道。这首诗通过明月、松林、清泉、渔舟、浣女向人们勾勒出了秋天雨后一个寂静深幽的美景。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之能够身心愉悦、放松心情,诗中的意境更令人神往。
我们常说
“诗言志”。诗歌有的表达了作者志存高远,有的赞美了高洁的品质,有的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有的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仰。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我们能读出他对权贵的蔑视和自身所具有的高傲品格。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多少的愁苦和悲痛尽在其中。诗歌教学可以将诗歌中所蕴藏的美和人生哲理挖掘出来,帮助学生培养起对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理解。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方式
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多种渠道和方式。审美对象不同,审美的方式方法就会有所差异。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遵从审美教学的基本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深挖诗歌中的审美元素,精心创
诗歌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