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隐秘家史
2013年4月,易中天接到央视《客从何处来》节目组的电话,邀请他做嘉宾。节目组说,会告诉他,他所不知道的家族往事。
拍摄的第一天夜里,他收到一份名单。名单上的253个人都姓“易”。死亡时间是同一天:1939年9月23日。其中年龄最大的71岁,年龄最小的才1岁。“易家所有人都死了,只有你祖父这支活了下来。”
“答案在营田,你来就知道了。”节目组说。“到了年纪,人才想回头望”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人的根在何处,那里发生过什么,他们――那些先辈,是怎样的人。这些问题,对于有着“家园”意识的中国人而言,难以割舍。
于是有了央视的这档节目。
嘉宾需要告诉节目组,他对家史的基本了解。节目组则会通过去档案馆查资料、走访嘉宾家人、咨询历史学者等等手段,搜集嘉宾本人不知道的家族往事。从调查阶段开始,嘉宾就不能再向家人打听任何关于家史的信息。调查结束后,节目组会为他设计出一条专属的寻根之旅。节目记录下来的,将是这些寻根者与历史相遇时最本能的反应。
制片人李伦说,最初找嘉宾的阶段,他们在办公室的大黑板上写了五十多个名人的名字,一个一个联系,又一个一个放弃。名人本人不感兴趣不成,名人的家人不同意配合不成,名人的家族故事不够丰富不成。
他们想通过找到的具体史实,还原那些先人的人生,理解他们做出的选择。这和他们团队此前做《社会记录》、《看见》等节目的初衷并无二致,“都是要做‘理解人的节目’”。
一番筛选下来,最终确定了五位嘉宾:历史学家易中天、主持人阿丘、艺人曾宝仪、演员陈冲和收藏家马未都。这些人中年龄最小的曾宝仪也41岁了。“我们大撒网找了一圈名人后发现,人真的要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想回头望。”《客从何处来》的执行主编郑波说。是什么让外公选择自杀?
“想把外公作为一个人去认识”,是陈冲参加《客从何处来》的最大动力。
药理学专家,曾留学哈佛、剑桥,归国后致力于医学研究……她所了解的外公张昌绍生平,都来自百度百科。
1967年,陈冲6岁,外公自杀离世。她始终不明白:是什么让外公走到那么绝的一步?
出事当天,陈冲还坐在外公腿上看他写毛笔字。“他写‘说话要和气’五个字,让我临摹,我还没写完”,外公就出门了,再也没回来。
外公的死成了陈冲童年时期一个漫长的日蚀。他走后,陈冲陪外婆住了很多年,但她从不敢问外公的事。“年数长了,我好像也不记得他了。”后来去美国留学,陈冲鬼使神差把家里为数不多的外公照片都找出来装进了行李箱。
节目组给陈冲找到的资料显示,陈冲外公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贴大字报、安排扫厕所。是因为忍受不了这种侮辱吗?
接着往下查,节目组从陈冲姨妈那里找到了外公自杀前写的遗书,文中有一句话:“宁愿轻于鸿毛的死,不愿轻于鸿毛的生。”
陈冲不解:“为什么他会觉得自己生命轻于鸿毛呢?他那时不是还有外婆,儿女,我们这些后辈吗?”节目组发现,陈冲外公的生平简历上缺少对他18岁到22岁这四年的记录。在这之前,他是名学徒,在这之后,他去了上海医学院学习,一生从事医学研究。那四年发生了什么?如果找回这失落的四年,是不是可能更多理解外公的人生选择?
剧组查阅了当时报刊里涉及他的新闻,发现那四年里,陈冲的外公是一位热血革命青年,学生运动领袖。他作为学生代表声援过“五
名人的隐秘家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