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老子心得
于丹谈成长
于丹谈成长:年轻时熬夜写东西喜欢大杯喝咖啡
2015年01月16日06:25 北京晨报我有话说(189人参与)
从学者到行者,于丹追求的是“清欢”人生。于丹/供图
作家于丹暌违三年后再推新作《人间有味是清欢》,作品延续了其细腻宁静、以小见大的一贯风格。暌违三载再发新作天命之年回眸人生
文化学者、千万册级畅销书作家于丹再推新作。2015年新年伊始,于丹携其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在北京中关村言又己书店举办了首发式。这是于丹暌违三年后,对于人生、对于文化、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再度思考,作品延续了其细腻宁静、娓娓道来、以小见大的一贯风格。恰巧的是,今年也是于丹人生走过的第五十个年头,回眸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于丹在她的这本新书中首度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相比人们已经熟知的学者于丹,如今她更愿意人们称她为行者于丹,她说,“如果到晚年时,大家称我为行者于丹,我会更高兴一些。”
选择行走
邂逅自己
从《百家讲坛》主讲人,到电视文化学者,再到千万册级畅销书作家,对于自己的种种身份,于丹表示,她更愿意称自己为“行者于丹”。她说,“境无好坏,唯心所造。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可以选择悠游自适,面对繁忙的工作,我们可以学会乘物游心。当我们沿着梦想的道路一路前行,也别忘了停下来看一看四时风雨,用心去听,用心去感,也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此,于丹选择了行走,从西子湖畔到大漠敦煌,从宁静古城到国际都市,她把一路走来遇到的人和事流诸笔端。于丹表示,人一直都是在路上的,走过万水千山,你才能够邂逅不同的风景,最后邂逅真正的自己。
于丹说,“城市把人们聚在一起,却又用钢筋水泥把人们牢牢地隔开。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我们要练就一颗波澜不惊、不偏不倚的强大心灵,才足以抵御一切外来的侵扰。”在她看来,生活中的困惑是常有的,解决一个,又来一个。有些“惑”,一时半会儿解不了,要去参悟,在生活中去参,在时光中去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常有的,否则,理想就失了珍贵,现实就少了无奈。于丹始终相信,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就像她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眸
人生
首谈成长
作为一位畅销书作家,于丹向来善于以小见大,在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中,于丹紧密联系个人成长经历,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讲述自己的故事,与读者了自己的人生。
于丹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熬夜写东西,喜欢大杯喝咖啡,那时候茶入口,完全像白水一样,看着人家喝绿茶,总觉得那么淡的东西能有什么味道?那时,运动之后也只喜欢喝带着气泡的特别浓郁的碳酸饮料,觉得那一切浓郁就叫做味道。可是人到中年,当你终于有了很多的轰轰烈烈,待到繁华落尽,才知道人世间会有很多的跌宕起伏,会有很多的事情并不尽如人意。《老子》里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人要把这种“无事”也当作一种事情去过,然后人以无为而达到不为,人间至淡的味道,你也能回味出它的真味与隽永。因此,她在书中写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对谈于丹
论人生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一个人走过万水千山,越接近自我,就越喜欢简单、朴素的东西。绚烂至极终归于平淡的时候,就懂得了“人间有味是清欢”。
北京晨报:您给新书起名叫《人间有味是清欢》,为何要把主题定位为“清欢”?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苏东坡《浣溪沙》中的最后一句。当时他是在黄州当团练副使,四年后又被贬到汝州,在特别倒霉的流离失所之间,他为自己泡上新茶,然后把春笋摆上盘的时候,突然心中静静地体会到这就叫“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的玩味,有时候
不在于世界给你的浓郁滋味。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也就是说,不见得说你眼前非得摆着东坡肘子的时候才叫有意思。我自己这些年也是讲课啊、行走啊,在这种不同的多元角色中转换,也在这当中探索生命真正的东西。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去世之前,在病床上问年轻的追慕者,“有谁知道我生命的真相呢,如果你知道,那么请你告诉我吧。”这就成了她留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所以她法文版的传记题目就叫《真相与传奇》。也许,一个人走过万水千山,越接近自我的时候,他就越喜欢找到一些简单和朴素的东西。其实,人从简单走向复杂的时候,一定都会有较劲的时候,会喜欢各种浓郁,各种强烈,各种独特的体会。可是当一切绚烂终归于平淡的时候,你也许就懂得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就是我现在的心境。
讲经历千山万水愿为行者
行走是一种生存方式,行走带来的突破体验让
于丹老子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