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化管理:金融信息化的第三次飞越
“中国金融信息化将历经三个过程:第一是电子化,电子化使银行告别手工记录和纸张文档,目前大部分银行已基本上完成了或正在继续完成基础性的电子化;第二是信息化,即利用数据仓库和管理系统把金融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第三是知识化,即利用数据挖掘和管理学及金融学模型从信息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以优化金融企业的管理决策。”这是SAP公司全球金融服务业高级副总裁贝尔德先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中国金融信息化所描绘的美好图景。贝尔德表示,中国金融企业必须构筑面向未来跨台,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信息化的缺憾
贝尔德对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分析:信息化一方面是业务信息化,另一方面是管理信息化。在业务信息化方面,中国金融业发展得很快,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系统、设备等等。唯一的问题是集成与集中的程度不够,这一问题已引起各家银行的高度重视,目前都在进行数据大集中。总体来说,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基本达到国际要求,在证券交易系统方面,甚至走在前面,比如纽约和香港某些交易所还是半人工的或手工的,而中国已经全部自动化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中国金融业尚有较大欠缺。
中国的金融企业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长期以来重业务而轻管理,这表现为“前台有余无集中,后台不足无支持”。通过自己开发、外包或外购,中国金融企业已经拥有较完整的业务处理信息系统。与前台相比,后台的支持和管理则部分仍为手工,部分使用自己开发的或国内软件公司的系统。具体地讲,“财务系统”基本上为记帐电子化,尚无强大的管理会计和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尚停留在人事档案记录电子化,缺乏分析功能和与财务系统等的集成;“企业管理系统”基本限于办公自动化等,没有有效的利润分析、风险控制和战略决策功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基本限于呼叫中心,缺乏深入的客户信息分析及与后台可集成的销售业务操作功能。总之,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财力系统、各种分析控制系统、评估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都还不到位。可以说,中国金融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才刚刚起步。
知识化管理的精义
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智慧资本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灵魂,金融业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中国银行业在与国际大银行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各家银行投入运营过程中的人、财、物等有形资产,而且更取决于银行研究开发并以快捷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融入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能力。决定银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将从传统的机构网点数量、存贷款业务规模等转为对金融知识开发、创新与有效运用的程度。为此,中国银行业应不断提高管理的知识含量与知识内容,加强知识管理势在必行。
知识管理即是对银行拥有的“智慧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也是对银行管理过程的知识化变革与创新。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是为银行业实现显性金融知识与隐性金融知识的经济价值提供可能的途径。而在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今天,知识管理若不借助技术平台的协助,将无法完整发挥知识的力量。如今,数据技术(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提供了信息储存和知识发现的工具;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网和万维网)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自由交换信息的巨大平台;运用知识发现技术和金融学及管理学模型
知识化管理:金融信息化的第三次飞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