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略考.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略考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明代陵墓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760079
摘要: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钟山营建的孝陵,在形制上作了重大改革,成了我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朱棣以后诸帝更将陵墓集中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形成了气势磅礴、举世罕见的帝陵组群,形成了世界建筑史上极为独特而壮丽的一页。本文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爱,旨在通过研究明帝陵的建筑特点、与唐宋帝陵的异同及对其对中国陵墓建筑的贡献,解开明帝陵建筑艺术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明帝陵;唐宋陵墓;异同点;贡献作用
公园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建立明朝,定都南京,至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朱元璋称帝后第二年,下诏在江苏泗州为其祖父修建“祖陵”,在安徽凤阳为其父母修建“皇陵”。自太祖朱元璋至思宗崇祯亡共历16帝。其中第二代皇帝朱允?在与成祖朱棣争夺皇位的内战中下落不明,第七个皇帝代宗朱祁珏由于前代皇帝英宗朱祁镇复辟,死后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后虽复帝号并经扩建,规模小于其他陵。其他各帝共建陵园14座。
1明代陵墓建筑的特点
(1)明帝陵迷信风水之说,重视陵址选择。孝陵曾两迁寺院,十三陵也经数处选址后选定。陵区选择在背山面水,诸山环绕,溪水夹绕的地区。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背依群峰,面对平原,泉壑幽深,林木葱郁。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东、西、北三面群峰耸立,南面温榆河蜿蜒流过,山清水秀、景色壮丽。十三陵以长岭为主左右排列,形成相对集中的陵区,成为明代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2)明代陵墓形制大致相同,规模大小有别。朱元璋的孝陵和朱棣的长陵规模较大。凡是皇帝生前亲自督理修造的陵,都比较高大、讲究;死后由子孙修筑的,规模较小,也比较草率。思宗朱由检自缢后,葬于田贵妃墓中,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小的。
(3)明陵建筑防卫森严。明代各陵园附近均设有神宫监,掌管祭祀等事务。各陵还设卫,已驻军保卫陵寝。今南京中山门外有孝陵卫镇,北京昌平城内有长陵卫、献陵卫、景陵卫等胡同。据沈国元的《两朝从信录》载,嘉靖二十九年(1550)在昌平州“以四千人立永安营,三千人立巩华营,无事在州教场操练,有警赴各隘口把截”,可见当时陵寝的防卫相当森严。
(4)明代各陵具有较明显的类别特征。明皇陵和祖陵在参照宋代陵寝制度上而略有变革,属于初始型;孝陵和长陵继承前两代陵寝制度而鼎力更新,创立了明代特有的规制,并成为后世各帝陵的基本范型,属于创制型;此后的献陵、景陵、裕陵、泰陵、康陵、显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和德陵等绝大多数帝陵,效仿孝陵和长陵制度却又不同程度的缩减了规模,以“逊避祖陵”,形成了“逊避型”;而景陵、泰陵和思陵则分别是由亲王坟和贵妃坟改建而成,属于特例型,实际上也是明代最简陋的帝陵。
(5)“前朝后寝”规制,反映了皇权的绝对权威,皇帝生前死后都应有同样的规格生活。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示意天子死后亦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及至高无上的天子之威的权利。
(6)严厉的“下马碑”和禁止出入禁约,反映了皇权的不可侵犯,君臣规矩不

明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略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ftnqws01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