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主义创作的广度和深度1、现实主义创作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
“列·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他的天才艺术作品和他的学说中非常突出地反映出来的时代,是1861年以后到1905年以前这个时代。诚然,托尔斯泰文学活动开始得要比这个时期早,其结束则要比这个时期晚,但是列·托尔斯泰作为艺术家和思想家,正是在这个时期完全成熟的。”“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托尔斯泰借康·列文之口非常清楚地道出了这半个世纪俄国历史所发生的转变。……‘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颠倒过来,而且刚刚开始形成’,——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恰当地说明1861——1905年这个时期特征的了。”
2、现实主义创作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
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的创作时指出:作为“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
托尔斯泰揭露了旧俄国经济制度的本质。
托尔斯泰的创作无情可抨击了旧俄国的政治制度的本质。
托尔斯泰的创作以农民的义愤揭露了旧俄国的法律制度的本质。
托尔斯泰无情地揭露了作为沙皇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官方教会的阶级本质。
3、艺术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艺术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列宁赞扬“托尔斯泰非常熟悉乡村的俄国,熟悉地主和农民的生活。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里对这种生活作了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才有的十分出色的描绘。”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艺术认识和艺术表现的关系。
二、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1、托尔斯泰是时代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主要活动,是在俄国历史的两个转折点之间,即1861年和1905年之间的那个时期进行的。”即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1905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托尔斯泰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
2、托尔斯泰是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作品和学说反映了“几百年来农奴制的压迫和改革以后几十年来的加速破产,积下了无数的仇恨、愤怒和生死搏斗的决心。要求彻底铲除官办的教会,打倒地主和地主政府,消灭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形式和占有制度,清扫土地,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小农的社会生活来代替警察式的阶级国家”的愿望。这正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任务的真实反映。
3、托尔斯泰是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宗法制农民的镜子
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是自由资产阶级还是宗法制农民?这在党内是有分歧的。普列汉诺夫认为动力是自由资产阶级。列宁则确认“客观条件把农民群众推上了多少带点独立性的历史行动的舞台”,宗法制农民理应是革命的动力。托尔斯泰在理论上虽然没有达到这样高的认识水平,但他的作品,他的“学说反映了一直到最深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既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也反映了它的一切有力的方面”,成为“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
4、托尔斯泰是艺术主体自身的一面独特的镜子
列宁说:“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托尔斯泰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反映生活的领域与对象,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知灼见。
三、列宁对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的分析1、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
列宁说:“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这种急剧地被摧毁,使他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加强了注意,加深了兴趣,从而使他的整个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列宁的这个分析既阐明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的外部条件,同时也揭示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的内在根据。
从外因方面看
从内因方面看
2、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中的矛盾
列宁说:“托尔斯泰的作品、观点、学说、学派中的矛盾的确是显著的。一方面,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画面,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一方面,他对社会上的撒谎和虚伪提出了非常有力的、直率的、真诚的抗议;另一方面,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即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 ……。”
3、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中矛盾的社会阶级根源
列宁说:“托尔斯泰的观点和学说中矛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19世纪最后30多年俄国实际生活所处的矛盾条件的表现。”“托尔斯泰学说不是什么个人的东西,不是什么反复无常和标新立异的东西,而是由千百万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际所处的一种生活条件产生的思想体系。”“托尔斯泰的观点中的矛盾,不是仅仅他个人思想上的矛盾,而是一些极其复杂的矛盾条件、社会影响和历史传统的反映,这些东西决定了改革后和革命前这一时期俄国社会各个阶级和各个阶层的心理。”
第七节列宁关于列夫托尔斯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