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应试指导
主讲人:陈月芳
中国北京
2006年4月
1
科目
时间
大纲要求的考项(条)
掌握
熟悉
了解
合计
相关法律法规
2005
20
36
95
151
2006
70
69
78
217
技术导则与标准
2005
35
70
46
151
2006
55
100
39
194
技术方法
2005
29
40
26
95
2006
42
41
14
97
案例
2005
32
2006
37
2
05年案例分析出题点
(产业政策、监测布点、大气预测等)
2. 竣工验收监测(水污染源含重金属、氟化物、镍等污染物废水验收监测布点及验收标准)
3. 高速公路(环境评价范围、生态调查、主要环境问题、水源地保护)
(烟筒高度、环境影响、文物保护等)
(废水处理原则、排放标准、处理效率、危险物焚烧、选址考虑擦的要求等等)
(工程分析、三本帐、地表水监测布点及预测等)
(选址论证、环境背景调查、工程分析、封场环境管理)
(不同区段、不同阶段的环境问题等)
3
一、建设项目内容和主要环境问题 1/2
1、从环境影响源的角度分时段(施工、运营、废弃期)描述项目组成,一般应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贮运设施等。说明是否存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制约因素。
2、从环境影响受体的角度描述与项目建设有关的自然、社会环境、环境质量状况等。按环境要素分别描述环境保护目标。特别应注意反映以下情况:
a、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4
一、建设项目内容和主要环境问题 2/2
b、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环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产卵场、渔场等重要生态系统。
c、社会关注区:指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区域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d、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或者已经接近标准限值的地区。
3、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贮运设施及其他有关工程组成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施工期、运营期及恢复期)分别产生什么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如何;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项目建设是否会加重这些环境问题。
5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判断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1/6
•产业政策 、环境政策、技术政策
•规划、选址——替代方案
•功能区划、总图布置
•清洁生产
•环境保护措施
•达标排放
•总量控制
•公众参与
•风险评价
•影响评价结论
6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判断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2/6
1 产业政策 环境政策、技术政策
是否属于国家明令禁止、限制、鼓励或允许建设或投资,是否已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类和淘汰类的项目。
2 规划、选址——替代方案
建设项目是不是与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内容相协调;分析清楚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项目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如何;报告书是否提出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建议;报告书是否提出了环境保护方面更为合理的替代方案。
7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判断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3/6
3 功能区划、总图布置
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或治理,是否能够满足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在非正常工况和不利气象条件下环境质量超标频率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总图布置是否合理;是否已考虑优化布局以减轻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或风险。
4 清洁生产
案例分析中是否已用能耗、物耗、水耗、单位产品的污染物产生及排放量等方面与国内外同类型先进生产工艺比较和定量评价工程的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结论能否说明该工程拟采用较清洁先进的生产工艺。
8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判断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4/6
5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是否规定了污染防治、回收、利用措施并进行了技术可靠性论证,是否有国内外运行实例,以确保达标排放;是否规定了有效的生态环境减缓、恢复、补偿措施;对拟采取的环保对策、措施是否进行了技术经济可行性及合理性论证,环保对策和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否有合理可行的环境保护监控计划,以确保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有效地控制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6 达标排放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北京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