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规划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除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趋于完善外,针对城市旧城区,现阶段各大城市也着力进行了探索改造。本文围绕旧城改造中的公共空间,结合相关改造实例,对公共空间整合规划的原则,处理方法进行探究,希望为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开展旧城改造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旧城改造;公共空间;整合;规划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化建设步伐得以加快,一方面人们更多地开始向城市聚拢,城市建设及改造频率加快,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建设及改造过程中,人与环境的矛盾也日渐扩大[1]。现阶段在旧城改造上,城市规划者在旧城公共空间的认识和处理上尚不到位,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构成了阻碍。基于此,需要我们对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整合及规划加以研究。
一、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规划的内涵及其内容
旧城改造指的是对困扰旧城发展的各种问题,如城市拥挤、衰退、生态恶化、活力消退等,采取的建设活动,通过对旧城结构模式加以调整,从而使旧城焕发生机。旧城公共空间指的是组成旧城城市形态的各类空间,如绿地、广场、道路及河流等,旧城公共空间也是城市的主要形态框架。旧城
改造中在公共空间的整合规划处理上,集中于以下三方面:
(一)合理利用旧城文化资源
旧城在区间位置上往往居于城市中心,在土地价格上较为昂贵,与地价相比,旧城自身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资源,既是旧城历史精髓遗留,又是城市魅力及城市竞争力的体现。因此,旧城改造环节,首要应考虑的一点是保留旧城文化资源,以“文化生产力”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二)着力对公共空间进行改造
旧城在发展初期即已积累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展,旧城基础设施出现了跟进不及时的现象,由此也使旧城中的公共空间在设施设备上发展滞后。但旧城公共空间在包容力上较强,能够将传统和现代兼容并包,因此,在公共空间的改造整合上,应以基础设施的优化作为重点,提升旧城公共空间的凝聚力。
(三)实现公共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旧城与城市新城相比,公共空间更加体现出了旧城的居住及人文环境,也即时人居环境。人居环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凸显出人的核心地位。因此,旧城改造中在公共空间的整合处理上,要尊重环境,形成以公共空间为原点,空间与自然环境、景观的和谐统一。
二、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方法
(一)协调性
协调性的原则强调构成公共空间整体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在联系上,在视觉上加以有效整合,从而使旧城公共空间界面达到一种有序协调的效果。首先,在改造中,对旧建筑进行适当保存,在新建筑建设上为新旧建筑间的融合留出余地,达到虽外观各异,但新旧建筑间趋于和谐统一的改造目标。其次,不应过度依赖高层建筑,可通过其他方式最大化地利用旧城土地价值。第三,为使公共空间更加协调,可以在旧城公共空间景观及基础设施,如街道的美观上下功夫,同时也能够形成独特的城市特色。
(二)可达性
可达性的原则侧重公共空间整体系统的各个要素在距离上,在尺度上加以有效整合,由此提高旧城交通连接的紧密度,使旧城各个公共空间能够有机贯穿[2]。首先,在旧城土地改造及利用上,尽量将布局进行紧凑化设计,从而能够保障旧城居民在进入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
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