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知识产权”之惑
摘要:我国富有特色的学术腐败现象,不但严重损坏了我国学术界的国际形象,而且对我国的行业自主创新造成巨大的危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主知识产权”变成了学术造假的疑似代名词?怎样有效遏制学术腐败?
关键词: 自主知识产权;学术腐败;创新;核心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1674-3520(2014)-01-0010-01
一、COS疑云
2014年伊始,当人们还忙碌于年终岁尾的纷烦琐事之时,中国科学院联合某通信技术公司,出人意料的高调发布了一款号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COS(全称“中国操作系统”)。这个一出生就有十万应用程序(含相当数量的大型游戏)的操作系统,意在打破苹果、谷歌垄断,为中板、机顶盒、一体机、智能家电等提供操作系统层面的支持。在COS系统官方网站的宣传片上,该系统被拿来与我国发明汉字、修筑长城、四大发明以及载人航天等壮举相提并论。
消息一出,媒体和网民们一片哗然。绝大部分民间声音,包括一些业内著名网站和报刊媒体,都质疑这一系统的“自主性”:COS系统界面与谷歌Android系统具有高度相似性、一个新诞生的系统却拥有十万现成应用、所使用的演示机全是台湾某知名手机厂商的现有机型……甚至有好事者扒出了COS系统的开发公司往年的招聘广告,上面赫然写着:招聘Android工程师。一些激进者断言:所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OS系统,只是换了张皮的Android系统,是某些集体和个人拿来骗取科研经费的道具。
在事实尚未浮出水面之前,我们无法对COS的实质做出论断。但这种针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民敏感”现象却值得每个人反思。按理说,自主知识产权对于我国建设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可以主宰市场,不受制于外人。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如此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沦落到今天这地步,让我国国民“谈之而无力”呢?
二、汉芯事件
一切从十一年前的“汉芯事件”说起。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陈进,从美国买回10片摩托罗拉飞思卡尔56800芯片,雇佣民工将芯片表面的MOTO等字样用砂纸磨掉,然后印上了“汉芯”的标识。此后陈进通过各种手段打理好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多名知名专家。最终这些专家给予“汉芯一号”以极高评价,一致认定其达到。“汉芯一号”在问世3年时间内,向国家各部门成功申报项目40多次,累计骗取无偿拨款突破1亿元。作为“汉芯一号”的发明人,陈进几年来可谓荣誉等身,财源广进。
2006年1月17日,有内部人士在清华大学论坛上公开指责陈进的“汉芯一号”为造假产物,并宣称手中有足够的证据,已向政府部门告发。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专家调查组并开始调查工作。各大媒体闻风而动。在调查组和媒体的共同努力下,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同年2月18日,该事件的调查工作得出结论:
“汉芯一号”造假属实。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汉芯事件”。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向媒体通报表示,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最后,都没有任何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上的追责。
“汉芯事件”是我国学术腐败历史上以及极具代表性和破坏性的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声望,也让
“自主知识产权”之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